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间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诗寄《暮春即事》,作者宋代大儒周敦颐,也就是写下“且插梅花醉洛阳”那位高士。
闲话不表,书接上文。且说《周易》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本意说的正是蓍草起卦的程序。
我请老头儿自己动手,先从50根蓍草中取出一根放在桌子中间的上部,他依样做了,我说:“这是太极。”
接着,我用双手将剩余的49根蓍草任意地一分为二,蓍草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左边的一份象征“天”,右边的一部分象征“地”,又对两人说:“太极生两仪。”
我我随即从右边部分,也就是从“地”中取一根蓍草,放在左手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这根蓍草象征人,至此,形成“天、地、人”这“三才”的格局。
“其实不光是起卦,就是你们平时用筷子吃饭,颠倒阴阳,筷子本身就是阴阳相对,而拿筷子的手,大拇指朝上,与食指和其他三指,构成三才的格局。”我一边起卦,一边对他们说。
接下来,我以四根为一组,一边用右手去分左边的蓍草,一边口里念到:“两仪生四象。”
分完右边,我又用左手分右边的蓍草。两边所剩余的蓍草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左边剩余一根,那么右边必定剩余三根;如果左边剩余两根,右边必定也剩余两根;左边剩三根,右边则剩一根;左边剩四根,右边也必定会剩四根……这其实就是简单的除法问题,并没有什么神秘的。
我把左边剩余的蓍草夹在左手的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同时小指和无名指之间还有一根象征“人”的蓍草。我又把右边剩余的蓍草夹在左手食指与中指中间,只要没算错,夹在左手手指缝中的蓍草数目不是五就是九,而剩余在桌子上的蓍草数目就是四十四或者四十,至此完成蓍草演变的第一步,古时称之为“一变”。
这次,桌子上剩余的蓍草是四十四根。
“一变”之后,我把左手指缝间的蓍草放在桌子的左边,又将桌子上剩余的的四十四根蓍草按“第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这是“二变”。“二变”之后,左面余一,则右面必余二;左余二则右面必余一;左余三则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所以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桌子上剩余的蓍草总数就是40,或36,或32。
这次,桌子上剩余蓍草是40根。
再按照“一变”、“二变”的方式,再推演一下,最后在桌子上剩余的蓍草数目就可能是36、32、28、24这四个数目中的一个,这四个数再除以4,就会得到9、8、7、6四个商数——这就是《周易》上说的“两仪生四象”,分别是太阳或者叫老阳,对应数字9;少阳,对应数字7;太阴也叫老阴,对应数字8;少阴则对应数字6。
“三变”之后,桌子上余下的蓍草是36根,除以4得9,我就得到第一爻阳爻,这是个老阳。我拿起毛笔,在准备好的八行笺上画上一条直线。至此为止,第一爻产生,
接着,我又如法推演,又完成一次“三变”,这次得到的数字是6,是老阴,我用毛笔在之前那条横线上再画下一道中间断开的虚线,这代表阴爻。
第三次“三变”后,我们得了数字8,这是老阴。这一阳两阴三条线画完后,我就得到了下卦,也就是这一卦的主卦,是八卦中的震卦,象征着大自然中的惊雷。
接下来,我们又进行了三次“三变”,得出的数字竟然都是7,也就是三个少阳,八行笺上至此又出现了三条黑墨的直线,这是上卦,是乾卦,象征着青天。
上下两卦相叠,竟然是六十四卦中的天雷“无妄卦”,我心中禁不住就是一惊。
我从书架上一套精装本《四书五经》中,抽出上、中、下三卷的《周易》,在桌上摊开后,翻到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五卦,请老头儿自己看。
刚看到“无妄”二字,老头儿的脸立刻就白了,抬头看着我:“我这是要有无妄之灾了?”
看着他惊慌中心存侥幸的神情,让我心生一丝不忍,便指着卦辞安慰说:“您看,《周易》成书时,先人解释这一卦的卦辞是‘无妄,元,亨,利,贞,’意思就是说这是吉卦,事情会很顺利。”
“那后面这句,什么‘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怎么讲?”
我心里禁不住一声叹息,只好照实回答:“那意思是说,如果行为不正当,有违正道,则会有灾殃,不利于向前发展。”
“那就是说……上次咱们在办公室见面的时候,茂才兄弟说的那些话要应验了?”
我沉吟不语,指着下面的象辞说:“咱们还是先看完了再说吧。”
《周易》卦辞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而“象辞”则是文王引用商代《归藏易》作为作证的语句,商代的易经又称《坤乾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