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小学起,近四十年前的记忆,那时候没有英语,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主课,记忆中年年都是双百分,只有一个学期是198分。爷爷出生在清政府后期,爷爷的爸爸也是志向满满,希望爷爷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给爷爷取名及第。当然那只是一种希冀,爷爷好像没有识字,前面也讲了,最终成了黄河岸边一名造船工。
小学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跟同学们玩闹。丢沙包、滚铁环、爬墙头,偷瓜。还有比谁尿的高尿的远。学校厕所就在巷头,翻过墙头走个100多米就到家了。不过那个时候都是排队放学,村子里6个生产队,排成3列,1、2组一列,3、4组一列,5、6组一列。我是5组的,跟6组一块放学走。去学校大多数是翻墙头或者钻洞,那时候都是土墙,墙下面有个洞,不过我很少钻洞,觉得有点丢脸,堂堂男子汉,不到万不得已,何必受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小时候下雨从来不打伞,那时候基本也没有伞,都是披着肥料带,对角掏一下就可以披在头顶戴着。喜欢光着脚丫在雨中奔跑,小时候穿的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布鞋。下雨天就在树坑里拿根树枝扎漩涡,现在城里孩子都没机会玩。扎漩涡还是很好玩的,也不知什么原理,就在树坑里拿树枝扎一下,也许是黄土地,十下有三下会出漩涡,树坑里的水转眼间会从漩涡里流失殆尽。有一次一个小漩涡竟然变成了个大坑,水在下流,泥土在沉陷,也许树坑下面是个墓道吧。那时候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养了一头牛,一头猪。
顺带提一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
1980年5月,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
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解体。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一头牛、一头猪,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头牛一年产一个崽,买个小猪娃一年下来长个一百多斤赶过年人都吃肉时也就卖了。牛和猪是我和哥哥上学的主要赞助者。哥哥比我大3岁多,立春那天生的,属猪,哥哥比我学习成绩好,小学看不出来,到了人生后期表现的比较明显。牛和猪,两大股肱之臣,我要是属牛不属兔是不是人生会不一样。当然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每天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往后的人生轨迹都会不一样。跑一步还是走一步往后的人生路都会改弦更张。当然人的一生成败,智力只能占个10%左右,后天努力加机遇占比更多。为了感谢牛妈妈和猪先生的恩德,那时候还是周末休息一天半,周六下午放学,周日全天。我周六下午和周日下午给猪先生去田间割草,小孩子淘气的性格使然,偶尔会偷个黄瓜、拔个花生藏在草框里,那也只是孩提时代做的事,虽然说是看到父母辛劳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但所作所为还是要深刻检讨。周日早上5点多钟,天刚破晓,拿把镰刀挑着担子去黄河滩边给牛妈妈割芦苇,芦苇对于牛妈妈来讲,就像竹子对于大熊猫,都是最爱。黄河滩虽然不远,但地势要比家里低100多米。割完芦苇,早上8点多钟,挑着担子爬上崖头,回到家里就快十点了。毒辣辣的太阳也就开始发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