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群体作乱(2 / 2)

不过是寻觅战场。

我欲得战场地利,彼也欲得地利,这该如何是好?”

蒙祎皱眉,问:“今敌主动来攻,我在何处守,敌就要来攻何处。

此守军之地利所在,将军为何执意要与之合战?”

“在粮食。”

徐荣面无表情,简单解释:“济阴、东、西瓠子河流域内,我军坚壁清野多有退让,所求是保存人力。

此皆膏腴之地,若四月之前断叛军一臂,那么我前线所屯之兵就可补种夏麦。”

“叛军先丧颍川、梁国之师三万余人,今若在此合战大败而归。

其士气沮丧,非数月休整不可。”

徐荣又盯着蒙祎,特意提醒:“自刘恒先生返泰山以来,视治下之土为自家之土,视治下之民为自家之民。

欲得民心,岂能如叛军那样竭泽而渔?”

蒙祎想了想还是有些把握不到所谓的‘民心’是什么,难道是士民的拥护?

没有好处的话,谁会拥护?

再拥护蒙氏,缴纳税赋的时候还不是磨磨蹭蹭,扣扣索索?

见他这模样,徐荣也就没有深入去解释己方需要的民心是怎样的。

己方所要的民心,不是大姓之心,而是治下广大士民的平常心。

只要满足广大士民所需的安全感,以及食物需求,能让他们平常对待征夷幕府的统治,那么即便地方大姓有心谋乱,也会缺乏响应者,进而不敢跳出来作乱。

如果不能满足绝大多数人所需的温饱、安全感,那么地方大姓就敢挟民自重,索要更多的特殊待遇。

如果征夷军前线失利,这些大姓有一个跳出来作乱,会引发群体作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