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天下可安(1 / 2)

自己耗不起,可放任不管,己方在中原战事激烈时,胶东豪强得到境外势力的资助和煽动,振臂高呼。

山民呼啸而聚,顷刻间数百人、千余人的叛乱武装就那么出来了。

所以需要一位在胶东有较高影响力的人坐镇北海、东莱,以发挥影响力。

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把山民引到平地、临近平地的河谷、山谷生活。

不求迅速增加税收,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就是最大的收获。

而山民果劲,其中青壮年普遍有强健体格,吃苦耐劳,平日又以射猎为生。

以较低的代价征募为军后闭营训练,逐步改造的话,即是优质兵源。

战后也能起带头作用,加速胶东山里人口的外流。

北海人、原豫州刺史孙嵩孙宾硕就比较适合这个差事,可这人士人做派十分严重,对征夷军迫害大姓的行为素有不满言论。

本身又是北海大姓出身,委任此人协助管理胶东。

的确有很多好处,可若举兵叛乱,这些好处有多大,那坏处最少是好处的两倍!

到时候不仅要分兵平叛,战后还要面对一个打烂了的胶东。

因此……

暂时放弃开发胶东山民,就成了一个相对保守、妥当的决意。

刘恒又有些不甘心,长史诸葛珪拿不出好主意;于是只能请教管宁。

管宁目前也对北海、东莱的政务感到忧心。

征夷军已进行了军吏阶层的俘获军功折算,部分营督、军正官、曲长有意仕途,其中三十余人被委派到北海、东莱担任县长、县尉或更次一级的县丞。

总共提拔、转业地方出仕的军吏也就一百余出头,三分之一安置在胶东,征夷军对这里的防范、控制很强。

这也是正常的,一旦中原方面爆发决战,其他郡县都已被清理干净;同时也方便调兵扑灭。

唯有胶东地处偏远,又有群山阻碍,且山民勇悍粗猛,典型的隐患。

若是绥靖、羁縻治理,胶东地区自然能稳固。

可这样无法提供人力、物力给征夷军,反而会进一步加速当地大姓的兼并、壮大速度。

不能羁縻治理,正常治理手段也不行,那只能强化治安,主动、积极处理胶东问题,直到捋顺为止。

可谁能胜任?

管宁心中有人选,可就担心引来猜忌。

郑玄回北海讲学以来,有教无类,青州、临近青州的士人多与跟郑玄有关,这些人彼此有同窗学艺的情谊。

换言之,郑玄弟子实在是太多。

以至于当下你举荐一个青州俊秀,那妥妥的就是举荐自己的同门师兄弟。

管宁无法形容目前的这种窘迫,这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未知危险,并产生了的惶恐情绪。

仿佛征夷军会打击郑学一样,在生与死之间,逼迫郑学门人做一个残酷的选择。

唯有刘恒清楚,郑玄已经垄断了青州一带的古文经、今文经的解释权。

郑学根基已成,除了黄巾军,任何一方来青州,都要面对这个庞然大物。

对此他也是早有心理准备,早早把国渊拉到征夷幕府,以便与郑学一系搭上关系。

后来袭杀焦和左右的卜者、道士,才有了管宁的出仕。

而现在,不出意外的话,还要请郑玄其他的门人出仕。

此刻刘恒即将率领征夷军主力返回济南,时间紧迫。

管宁也不愿让郑学与征夷军有太过密切的绑定。

应刘恒所问,管宁认真思索后,说:“北海刘政,气概雄武颇有韬略,为州人所敬。

先生若征举授用,使其征募山民,则可揽收精兵数千,亦可削平隐患。”

“我知刘政,就恐过刚易折,使我后方生变。”

刘恒略不满语气:“我属意朱虚人邴原邴根矩,管君何故避亲?

若非军务繁忙,我将亲往高密拜谒郑康成。”

管宁面有难色,随即道歉:“先生能举东阿程立领济阴,又能破格认同山阳凉茂守泰山。

是某小觑了先生胸怀,不该避嫌。

若是先生能以邴原领东莱,刘政为中郎从事,则北海、东莱可定。”

邴原、管宁此前都不应州郡征辟,奈何征夷军磨刀霍霍杀过来了,又有国渊书信担保,这才有管宁出仕,直接担任青州治中从事,极大地振奋了郑学门人的士气。

现在若用邴原直接担任东莱郡守,岂不是会让郑玄门人的尾巴翘到天上去?

管宁有这方面的顾虑,刘恒也有。

可中原决战在即,张辽这五个营也是要调到中原战场的。

失去这五个营的就近镇压,胶东地区可能会爆发隐患。

暂时以邴原坐领东莱,再重用刘政抽走三五千精壮山民,那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