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心中狐疑,多尔衮不来御前复命,却一声不吭地直接去了城下,着实是于理不合。
带着这份疑心,皇太极率亲兵移驾阵前。多尔衮忙不迭下马,跪地请罪道:“臣复命来迟,还请皇上降罪。”
战事当头,皇太极当下没有追究,只问:“你可觅得了李倧的妻子?”
多尔衮立即派人将李倧的王妃和王子护至军前。皇太极打量了她们一眼,下令道:“将手铐脚链卸下,他们是朝鲜国的王子、王妃,何时受过这等侮辱?”
随即复遣英俄尔岱传令道:“传朕的口谕,朝鲜国王尔闻,速速来降,则室家可完,社稷可保,朕不食言。今日朕就坐在这南汉城下等着,若他还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置百姓社稷于不顾,就休怪朕没有耐心了。”
此谕旨传入城中不久,便传来了一阵骚动,似是城中的守军自己起了内讧。
多尔衮见状,主战道:“皇上,依臣之见,这南汉城旦夕且下,眼下攻城是胜券在握。”
皇太极不为所动,“朕的谕旨说得够清楚了,今日朕做到仁至义尽,也省得他日这群朝鲜人再大做文章。”
豪格轻嗤道:“且不论他李倧乃一国之君,若他见了妻儿为俘也能不为所动,还算是个大丈夫吗?”
多铎也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与其在这干等,倒不如速战速决以彰我大清八旗威风!”
“既要招降,就要从一而终,如此才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皇太极冷静自若道:“朕敢打赌,今日李倧一定会出城请降乞和。”
天色渐晚,城内的骚动才渐渐平息了下去。果不其然,朝鲜使臣这才出城回禀,李倧同意投降,并已将反清要臣全数拿下。
“上天有好生之德,朝鲜国王有如此明智之决定,朕很是欣慰。”
面对使臣,皇太极突然又改了主意,“不过,朕等了二十八天了,今日也足足在城下等了他一整日。眼下天色已晚,回去告诉你们国王,要降,就亲自来我大清军营请降吧!”
回营途中,多尔衮驾马行在皇太极身侧,皇太极见他仍旧一脸困惑不解,遂道:“多尔衮,区区南汉城,朕可以攻,但你可知朕为何弃攻择降?”
多尔衮摇头,“恕臣愚钝。”
皇太极望着辽阔的疆域,训诲道:“朕有过很多宿敌,深知人皆有弱点,要对症下药。往往他们最在乎的东西,才是他们的克星。如察哈尔汗好酒色,朕便夺其妻;袁崇焕惜功名,朕便要他身败名裂……而朝鲜人信奉儒学,朕在汉阳时,也知道那些两班大臣称朕是‘胡皇’,视我大清乃犬羊夷狄。其人自知武力难敌,所以战败于他们而言并不可耻,而要他们的国王下跪请降,才是真正的耻辱。”
皇太极拍了拍多尔衮的肩,意味深长道:“要赢得一场战役有很多种办法,然杀其民一万,不如诛其人之心。朕的意思,你可听懂了?”
杀其民一万,不如诛其人之心……多尔衮心中默念着这句话,憬然有悟道:“皇上一席话,我受益匪浅。”
** **
傍晚时分,李倧按照皇太极的要求,亲自率领王世子及群臣出南汉山城,并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徒步前往三田浦的清军大营。
皇太极端坐在大营点将台上,李倧率众人伏地请罪,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君臣之礼。
“大清国皇帝万岁——”
皇太极放眼这乌泱泱的臣服众人,慰谕赐坐后,便按照约定归还了李倧的妻子及群臣家属。王妃扑在李倧怀中低泣,几位王子亦是一片呜咽。
“英俄尔岱,你也上前来坐。”
皇太极对此视若无睹,给英俄尔岱赐座后,反倒完全冷落了一旁的李倧,“英俄尔岱,朕记得你上次奉旨来朝鲜王京时,不仅吃了闭门羹,还被一路追杀,可是朕记错了?”
英俄尔岱一听,立刻明白了皇太极是想借今日之际,当着李倧的面为他从前的冷遇一雪前耻。
“皇上抬爱,臣为了两国和事,竭尽心力乃分内之事。”
皇太极冷笑了一声,又对马福塔道:“你替朕问问朝鲜国王,拒见我大清使臣,拒纳朕的亲笔作书,私自关押朕的使臣,口口声声要‘斩虏使,焚虏书,以明大义’,可确有其事?”
马福塔一字一句地将此话转述给了李倧,李倧听罢,唇色发白,连声解释道:“朝鲜两班大臣中,主战亲明之流甚众,我亦是为安抚民心,才不得不如此做。”
“也对,这靠兵变坐上的王位,自然是坐得不稳了。”
面对皇太极冷语冰人,李倧是敢怒不敢言,只得装作若无其事在旁陪衬。反倒是李倧身后一位年少的王子,侧目而视,冷眼扫视着众人。
多尔衮捕捉到了这一道冰冷的目光,饶有兴致地问:“这位难不成便是王世子了?”
那少年正欲张口反驳,李倧便低喝了一声:“凤林大君,不得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