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尤其是那茶壶,大肚收口,一侧有把,一侧有一个出水口,几乎是最原始的陶瓷形态了,却十分实用。
“可是今晚,茂才兄弟这杯茶,一下子让我回到过去了,想起了第一次喝毛尖的感觉……”老头凝视着我泡茶的玻璃茶壶中上下荡漾的芽尖,幽幽地说,他第一次用“茂才兄弟”这个词称呼我,我听来一阵肉麻。
“哥,张书记今天来,是想让你帮着算一卦。”孬蛋说话总是那么没有眼色。
我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头儿,他脸上立刻显现出几分难堪:“我说天才,你说话能不能稍微拐个弯?”
“是是是,我这人笨,嘴更笨,不会说话,可说来说去也就是这个意思嘛。反正这层窗户纸也要捅破,我茂才哥也算自己人,应当没事吧?”
老头儿从鼻孔“哼”了一下。
事到如今,我就是再笨也明白怎么回事了,但既然老头儿不愿意说,我也就没挑破那层窗户纸,故作不解地问:“我平素最多是给人看看风水地势,打卦算命这事,我可是没怎么做过,怎么想到让我干这事?”
“哎呀,哥,那易经八卦、阴阳风水,不都是相通的嘛,咱就别在这儿端架子了中不中?”孬蛋不耐烦地嚷嚷道。
我瞪了他一眼,也实在懒得和他再多说,转向老头儿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和您老第一回见面的时候,我就说清楚了,我这个所谓的‘风水师’,不过就是个食古不化的书生,算命的事您要真愿意相信,我也只能用《周易》勉力为之,反正上面的易辞和象辞都是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定下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和我这书呆子没关系,全凭先贤们指点,如何?”
“那你是打算用《易经》的六爻八卦来算吗?”
“六爻八卦没错,但说《易经》就不准确了。”不知怎么回事,每当遇到老头儿这样的人较真,我的书生气就上来了:“很多人都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并不全对。夏代的易书叫《连山》;商代的易书叫《归藏》;周代的易书才叫《周易》,并称为‘三易’。因为《连山》和《归藏》都失传了,所以今天人们说到《易经》,就容易狭隘地认为它只是《周易》。”
老头儿点了点头,一点没有不高兴的意思,于是我就接着说了下去:“相传呢,《周易》是周文王在殷商的羑里城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后所产生的新结论。《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也就是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有人也容易把《周易》和阴阳风水联系起来,其实,《周易》里面还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都深受《周易》的影响,可以说,诸子百家之说,都与这部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周易》本质上就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纲要,是那时候中国读书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易’者,变化之道也,《周易》是那时人们对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总结,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很具有方向感的预测,而这也正是很多现代人也经常拿它来占卜的原因。”
老头儿听完,许久没说话,好半天才吐出一句:“是啊。茂才兄弟知道,我算伊川人,不幸生在龙门,上学又在洛阳师范——那里正是邵夫子隐居的‘安乐窝’所在,所以我一向认为自己和邵夫子有缘,我是相信梅花易数的。”
老头儿说的“邵夫子”,指的是北宋邵雍,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他虽生于林州(也有说范阳的),但因为后来把父母葬于伊水之上,他就自称是洛阳人了。他后来还著有诗集《伊川击壤集》,老头儿说的伊川大约是这个意思。晚年,在司马光等朋友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城南洛水之阴建了一处别院,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安乐窝”,如今洛阳城南就有繁华的安乐镇,洛阳师范学院的旧址就在这里。
邵雍一生从未当过官,却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易经》的集大者。据说,他师从北宋南阳的麻衣道人、陈抟老祖等一脉,精研那一派传下来的秘法,结合先天八卦,独创出一套更为实用的占卜方法。这套方法经他钻研并流传来下后,让《周易》在占卜的时候更加实用,被后人称为“梅花易数”。
相传有一天,邵雍进入梅花园赏花时,偶然见到两只麻雀在枝头上争吵,后来又看到两只麻雀忽然争枝坠地……按照心经易数来说,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邵雍当时判断:明天会有邻居家的女孩来攀折梅花,还会被园丁呵斥,而邻家女孩会因害怕,从梅树上跌下而伤到腿,事后果然应验……后来的学者认为此卦特殊,竟能断出与卦题不相干之事情来,为别种占法所不及,所以才将此种断法命名为“梅花易数”。
我们在生活中会感知到很多异相,比如声音、方位、时间、动静等等,或者是天时、地理、人物、颜色以及动植物等等的变化,梅花易数都可以因此随时起卦,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