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且长,待君归来。
沈诗筠日日坐在寝宫,掰着手指头过日子。
“公主,您这都几日了,茶饭不思伤身体啊”。
“竹心,你说大军何时归朝呀”。
沈诗筠把玩着手中的茶杯,无心旁的。
“他们才出征半月不到,您却问大军何时回来?”
沈诗筠一身懒散地走向卧榻,蒙上被子不再搭理竹心。
竹心用胳膊肘戳了戳一旁的竹叶,她思量片刻,这才开口。
“公主,三日前将士来报,二皇子一行人刚抵达西北边境。现下已快入冬,行军速度慢些也实属正常”。
沈诗筠躲在被中,是啊,快入冬了,这场仗一定不好打,也不知他第一次带兵,现下是否一切安好。
沈灏溪在出征前一日向沈权请命,共赴边境。他说他是皇子,不能怯战。
此时,西北边境,金泉关大帐内。
“参见二皇子、两位将军”。
常年驻守金泉关的将军晋楚尘意前来参见这次领军的三人。
这位将军原是名门望族之后,奈何晋楚门丁薄弱,子孙后人早已寥寥无几。嘉靖建国以后,沈权不断寻其后代下落,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尘意幼年习武,是个好苗子,多年来驻守边关。虽是苦寒之地,却与世无争。
多年来生活在此处,他古铜色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目,更显得他骁勇善战。
“晋楚将军快快请起”。
沈灏溪知道面前这位将军是父皇颇为看重的人,自然也不敢懈怠。
倒是尘意起身后略显着急,他们已抵达金泉关三日,却迟迟不见发兵。此时关外蛮族蠢蠢欲动,关内的粮草也不知能撑几日。
再看两位将军,毛头小子,听说还没上过战场,难怪他会着急。
“林将军,此次您带兵前来,关内人数众多,怕是粮草不足。况且眼看就要入冬,若再没有个对策,我怕还不等开战,将士们就要饿死了”。
“关内粮草还能撑几日”。
林翯翀依旧不紧不慢。
“最多一月,将士们定会饥不果腹”。
“足够了,再等等”。
林翯翀转身看向身后的城防图,金泉关乃前朝所设,固若金汤,没有十足的把握,蛮夷打不进来。
可此次出兵,只有不足五万兵力,切不可心急,只能智取。
“公主,您瞧,陛下送来了什么”。
竹心手捧着一件白色大氅,兴高采烈地送来沈诗筠面前。
竹叶也从未见过如此纯白毛色的大氅,上手摸了一摸,开口说道。
“这可是上好的白貂毛皮”。
沈诗筠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是吩咐竹心将它收好,替她谢过父皇。
看着外面天气不错,沈诗筠打算出去走走,在屋里待了几日,都快发霉了。
她着一身粉裙,即便身穿厚重的衣服依旧看着单薄,也确实是因为这几日无心进食。
她来到御花园内,正碰见沈灏清坐在凉亭内独自看书,冷风吹过,沈灏清咳了几声。
“三哥身子不好,怎的身边也没个人侍候”。
沈灏清见到她,面露笑容。
“我看书时喜欢安静,便让他们退下了”。
沈诗筠坐在一旁,安静地待着,她也不想打扰沈灏清。
“你可是有心事”。
“这么明显么?”
沈诗筠瞪着圆圆的眼睛,对上沈灏清宠溺的眼神。
“你呀,从小有什么心事都写在脸上了,藏都藏不住”。
沈灏清看着沈诗筠,这个妹妹自小衣食无忧,也使得心思单纯。
“大军出征已有一月,不知道情况如何,他……”。
沈诗筠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沈灏清放下手中的书本。
“担心二哥?”
“嗯”。
“我看你担心的另有其人吧”。
“三哥莫要打趣我”。
沈诗筠瞬间小脸通红,眼神不敢与沈灏清对视,躲闪不过,只好另找话题。
“三哥在看什么”。
“恰巧读到张玉娘的一首诗”。
沈灏清又拿起书递给了沈诗筠。
恰是那一首《山之高》,正巧看到那一句「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看过之后,有些心跳加速,赶忙放下了书。
“放心吧,二哥会平安归来的,你心中所想之人,也会无事”。
沈灏清安慰道。
“二哥,你心中可有记挂之人”。
“自然有,父皇母后,还有手足”。
“你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
沈灏清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