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沉沙> 一百八十二、庭燎之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八十二、庭燎之光(1 / 3)

嘉安元年三月二十六,太极殿照例于卯时大朝。其时东方未明,庭燎灼灼,百官自御道上殿,商议荆州战事。

谢长缨依例随百官趋步入殿,只是略一抬眸环顾了一番四下里众臣各异的神色,便旋即垂下了眼眸,只作不知地听着百官的进言。在通事舍人的指引传唤下,豫州与荆州派遣入京的校尉们各自呈报过军情,而后在陈定澜的授意之下,嘉安帝卫琰命百官畅言应对之策。

赵雍心领神会,当先执笏出列上前一步,恭敬道:“臣虽不通军事,却也能从昭国的这一番调度之中看出些许端倪。昭国虽看似兵锋直指重镇襄阳,却仅仅调动五万兵马,以一路兵力直下颍川,而两翼均无太多策应,更未联络江水上游割据巴蜀的氐羌。且臣观上月昭国隐皇帝之事,其间隐情颇多,宗室藩王亦大多质疑如今伪帝得位不正、继而互相倾轧。由此看来,昭国军队此番南下,恐怕是为转移国中矛盾、劫掠粮草试探军情而来,而非怀灭国之意。在场诸公不妨各抒己见。”

素来与赵雍存有政见龃龉的吏部侍郎张鸣亦是朗声道:“右仆射此言颇有道理。若如右仆射所言,大宁自当主动出击、速战速决,将敌军赶出荆州,以免令其得寸进尺。”

而时任的度支尚书桓修虽是应和了赵雍的见解,却又提出了与张鸣相左的谏言:“微臣也以为右仆射所言在理,昭国此行恐多有试探与劫掠之意。但我大宁先时有崇熙之难衣冠南渡,其后又逢王肃乱政两度叛变,如今天下安定未久,帑银不丰,速战速决纵然听来畅快,微臣这里,却是供不起的。故而依微臣之见,既然昭国此番用兵不过小打小闹,便不妨加强边防,以逸待劳。”

顾荣思忖良久,徐徐开口道:“臣以为眼下局势尚不可妄断,无论昭国用意在何处,眼下皆应择人牵制,以观后效。”

而同列八公之位的荀越亦是赞同了他的见解:“若能将昭国军队牵制于荆州前线,而大宁多积蓄些时日再行出兵,想必便可有更大的胜算。”

那一边,五兵尚书朱明允却又觉得不妥,上前道:“陛下,太后殿下,微臣以为此次昭国进犯,主战诸公并非是好大喜功,而是如今北有昭国压境,江水上游亦被氐羌控御,倘若我大宁此战不能震慑周边,则此后数年都将为周边的蛮子蚕食粮草领土。且此战想必也局限于荆州北部,未必便能耗费太多帑粮。以微臣之见,可临时从诸色征人及庄户中募集丁壮,若流民无所,亦可效法天权苑玄朔军这般,召他们长充边军,优恤相待,以消减度支部的压力。”

“朱尚书此言说得未免轻巧,征募流民之法虽已被证明了可行,但莫说眼下临时征召,便是如今天权苑的玄朔军,恐怕也仍需要不少训练方可上阵。”赵雍长叹一声,目光轻飘飘地向别处一点,却并未落在朱明允的身上,不知究竟是看向了何人,“更何况,此战毕竟是在荆州,仅靠白将军一人调度只怕是分身乏术,或许也需要一些……近年曾在西藩二镇任职、通晓襄阳一带山川地理之人从旁辅弼,若是与白将军有几分交情,便是更好了。”

殿中众臣正在观望推诿之时,琅琊王卫暄却忽而执笏出列,他的神色颇为坚定,似是下了不少的决心:“小王以为此次昭国犯境之事,的确当速战速决。诸公难道不曾见敕勒川诸部乘昔年藩王乱政之时南下侵吞国土,直至将朝廷逼入江左?若我大宁再如此不动声色消极应对,只怕会进一步助长伪帝吞并天下的野心。更何况,若是将战事再向后推些时日,殿中衮衮诸公自然等得起,但——荆州北部诸郡的军民等不等得起、故都沦陷之地的百姓又等不等得起呢?”

谢长缨不觉偏了偏头,却又旋即只装作了若无其事的模样。

卫暄这话固然不假,听来也可算是大义凛然、激昂顿挫,只是这位风流王爷到底是太过流于意气,竟半点不考虑其中困难,且此言一出,恐怕又已将殿中不少行事保守的臣僚得罪过一番。他身为素有刚正风雅之名的贤王,在如今的朝局之下,难道当真便没有半点明哲保身的知觉?

果然,在卫暄这番可谓慷慨激昂的陈词后,殿中百官一时寂静无声。

良久,赵雍暗自打量过此刻卫琰与陈定澜看似并无异样的神色,蓦地上前一步,作赞颂之辞:“琅琊王殿下高风亮节,实乃我大宁之幸。观南琅琊国近年之状,收成丰裕,钱粮不匮,百姓食足,赋税所得较中朝时更多,可见殿下通晓平乱治民之策。此行若能有琅琊王这样的宗室贤王坐镇,想必更能震慑外敌。”

钟秀自朝会开始时便审时度势,此刻亦是心下忖度了一番,出列进言道:“琅琊王殿下确实文韬武略,右仆射所言不假。”

殿中一些不愿平白开战的朝臣此刻亦是各有所图地附和起来:

“此言极是。若令琅琊王殿下监军,攻城破敌之能恐怕不逊于昔年的老河间王。”

“琅琊王殿下此去,定能驱逐贼寇,扬我国威。”

“臣亦恭请琅琊王殿下总领荆州应战之军。”

……

顾荣与荀越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