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几天,天终于晴了。
村民们又重新回到了地里,拿着小麦的种子,开始种麦子了。
林紫菀带着自制的草帽也跟着林胡氏上地了,她抬头看着有些刺眼的太阳,心里知道,今天不被晒是不行了。
林紫菀家里穷,没有牛和驴,只能靠林胡氏和林紫菀用人力耕种了。
靖朝的农民翻土使用的农具名叫直猿犁,直猿犁在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但是在这个时候,直猿犁已经非常好用了。
林胡氏在前面拉着,林紫菀在后面扶着猿。等到林胡氏累了,林紫菀变成了在前面拉着的人。
就这样,两人一上午才翻了三分地,真的是又费力又费时。
林胡氏和林紫菀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才把两亩旱地翻完,用粑将地里的土坷垃打碎,再用一种叫“耱”的工具将土壤进一步粉碎,它能让耙过的泥土更细碎。
最后,用耧车将小麦种子播种好,和纯人力相比,耧车播种更快速也更均匀,并且深度适中,播种覆土一步完成。
之后,就等着小麦发芽了,长大,结穗了。在这期间,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人力用来施肥、除虫、除草。
小麦播种完成后,林紫菀又带着林紫星等人进了山,他们在山里找到了土豆、高粱、红豆、木耳、青头菌、鸡枞菌、辣椒、八角、茴香、花椒等等,这一次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当几人到达山脚下时,看到村里来了几个人。
这几个人的穿着明显比村民们的要好,吃的膘肥体壮,与面黄寡瘦的村民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旁边有一长溜的驴车,拉车的驴也如同他们的主人一样身强力壮。
林紫菀一看到他们,就知道了他们是收税的人。
收税的人看起来要比去年胖了很多,而且今年比往年来的要早一点。
林紫菀看着村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心想可能今年交的税比往年又高了一点,就是不知道高了多少。
自从宣武帝即位后,四处征战,国库一年比一年吃紧,赋税也一年比一年高。不过,领土倒是一年比一年大。
当然,官员私吞了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林紫菀领着林紫星几人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站着,等到他们走了,林紫菀他们才出来,直接回了家。
林紫菀一进门就看到了满脸愁容的林胡氏。
“你们回来了,赶紧坐下来歇歇,别累着了。”
林胡氏听到门响,抬头看了看,发现是林紫菀他们回来了,急忙调整一下面部的表情,装作镇定地对他们说。
林紫菀招呼林紫星几人将东西放下后,对林胡氏说,
“我们刚才回来的时候,看见外面的人来了。娘,今年的田税高吗?”
林胡氏听到林紫菀的话,瞬间崩不住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本想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能够存够粮食好好的过个冬。可谁想到刚才那几个天杀的一下子就把我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拉走大半,留给我们就只有这一点粮食。”
林胡氏一边说着一边指着院子里的大约只有二百斤糙米和一百斤谷子让林紫菀看。
大白米这次都交了田税,一点都没剩。
林紫菀一看两条细眉皱了起来,她想过田税会高,但是没想到高这么多。这是不给人活路了。
“娘,没事的。只要我们再上山几次,多找点东西回来,今年的冬天还是能过的过去的。”
林紫菀用手擦了擦林胡氏脸上的泪水,轻声安慰道。
“是啊!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多上山找点吃的,还是能过得。”
林胡氏也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脆弱,刚刚的哭泣只是因为她太伤心了,没有忍住。然后又听到林紫菀那样说,觉得也有道理,心情高兴了不少,说话的语气也比刚才的要有力些。
林紫菀看到林胡氏此时的样子,真心觉得林胡氏因为生活的磋磨成长了不少,要是在林毅去世的时候,遇到这种事,说不定要拉着她的几个孩子一起去跳河呢!
“娘,你看我带回来了多少好东西,今晚我们就吃辣椒炒土豆丝,再蒸点糙米饭,好好吃上一顿,就当是弥补一下心情了。”
林紫星一听到有糙米饭吃,立马高兴地崩了起来,周身洋溢着高兴地气息。
林玉明看着林紫星,眼神复杂,他既羡慕又担心。他羡慕林紫星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要想着每天吃什么就行了。他也像林胡氏一样,担心家里的粮食根本不能使他们一家熬过这个冬天。
林紫菀看林玉明小小年纪就开始就这么操心,真害怕他长大之后变成一个秃子,最后连媳妇都找不到。
林紫菀先把竹筐里的东西拿出来,分类,堆在一边。
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村民们餐桌上的食物了,不过,最让村民们喜爱的食物是红薯,因为红薯吃起来有甜味,满足了村民们对糖的渴望。
这些食物能这么快来到村民们的餐桌上,还要归功于刘大虎。刘大虎为了早日证明这些东西能吃,连麦子都不种了,整天拿着书上山找书中记载的食物,经过六七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这些食物给找齐了。
村民们为了感谢刘大虎的付出,一起帮助刘大虎把麦子种了,可以说是两方都很满意。
林紫菀将几颗大的土豆拿出来,削皮,切成丝。在切丝的过程中,林紫菀的动作显得很生疏,这打消了林胡氏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
将刚榨好的花生油舀出一点,放入锅中,小火加热,之后将切好的土豆丝放入锅中,“刺啦”一声,一股白烟冒出。
林紫菀赶紧拉着烧火的林玉明远离油锅,油要是溅到身上那可疼的厉害。
等到声音小了下来,林紫菀才重新回到油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