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扫盲运动
“嘭——”
五月初,随着沉闷爆炸声在山涧作响,飞鸟惊厥,扬尘四起。
待扬尘渐渐落下,土丘后一个个头戴藤帽的矿工慢慢起身,而摆在他们眼前的是被炸飞的无数树木,以及散乱的碎石。
碎石的尽头,是一处刚刚被炸开的矿洞。
咳咳……”
咳嗽声响起,头戴藤帽的刘继隆也站了起来,身后跟着曹茂和张昶。
“娘贼的,这三十斤火药的威力这么大啊?”
“这拿去炸城墙,夯土的城墙岂不是一炸就塌?”
张昶骂骂咧咧,而曹茂也拍了拍身上的灰,目光看向刘继隆。
刘继隆朝前走去,来到矿洞面前,小心翼翼朝里看去。
只见矿洞深丈许,里面的石块碎裂垮塌,用镐子轻轻拨弄就能将其掘取出来,时不时还能看见红铜色的石头。
“来人,搭架子!”
刘继隆向身后吩咐着,不多时那些还在观望的矿工便纷纷起身,朝着他们小跑过来。
这里的矿工并不多,仅仅十一二人罢了。
矿工的编制与民团和军团一样,都是兵伙队旅团的编制。
因此矿工伙长连忙走到刘继隆身边作揖:“节帅,您后退些,避免这矿洞二次坍塌。”
“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刘继隆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同时看着矿工们熟练的使用方木搭建架子,刘继隆也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
前世他家就在矿区不远,也见过许多废弃的矿洞和矿坑。
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木架能最好的支撑和维护矿道的稳定性,防止其坍塌,确保矿工的安全作业。
这其中,矿洞用方木,矿坑用圆木。
搭建的方式,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梯形棚子,由一根顶梁和两根棚腿组成,支架与围岩之间需要安设背板。
支架旁还需要打楔子,每米巷道架设一到两架棚子,楔子的方向应由外向里。
这些都是刘继隆见到的东西,他虽然不了解其中理论,但照搬过来总是没错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套办法确实很有用,至少在陇右的采矿工作中,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例伤亡。
“王伙长,这用黑火药采矿,比起土法采矿,速度和产量有没有变化?”
刘继隆询问到了效率和产出的问题,王伙长连忙点头道:
“肯定是有的,节帅让我们用黑火药采矿后,不管是煤矿还是金矿、铜矿和银矿,开采的效率和产出都提高了。”
“以前开采这么个矿洞,我们起码要三伙人轮班,一个白天才能推进丈许。”
“一个月下来,每个矿洞最多能挖一两黄金和一百多斤的赤铜。”
“现在一个月下来,最少能开采三两黄金和四百斤赤铜。”
“这一个矿洞,就能产出最少一百贯,差不多翻了快四倍。”
王伙长激动说着,而刘继隆也看向了曹茂,曹茂点头道:
“自从火药厂提供给工司黑火药后,工司产出的金银铜矿确实变多了。”
“不过火药厂的黑火药有限,目前只能满足临州和岷州两州的金银铜矿开采。”
“要是后续火药的产量跟上,工司每年最少能入库折色后五万贯的金银铜,以及二百多万斤铁。”
“要是按照市价卖给关内道,每年卖铁都能卖出四十万贯,若是打造成兵器贩卖则价格更高。”
曹茂的话,若是让朝廷的人听到,绝对会让满朝文武睡不着。
举大唐之力,产铁不过一千万斤,而陇右独占两成。
这两百万斤铁若是打造兵器甲胄,最少能装备三万人。
刘继隆要是有三万甲兵,李忱估计连觉都睡不着。
“军中的甲胄都补全了吗?”
刘继隆询问张昶,张昶摇头道:“现在每年产铁五十二万斤,其中半数用来打造农具,军械坊能分到二十万斤。”
“坊内铁料倒是足够,就是工匠和学徒不足,二百多名专门制甲的工匠及学徒,每年不过能制甲二千套。”
年产二千套甲胄,这已经足够了,算算时间,最迟年末就能让军中新卒尽数穿上扎甲。
“扎甲的制作不要停,以工匠一名带学徒两名,逐渐增加制甲人数。”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甲胄,但日后会需要。”
陇右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二十四万,军吏与百姓的比例在一比十二。
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如果不是陇右物产丰富,加上可以做二手贩子,贩马给剑南道和山南道,陇右百姓肩头的负担注定轻不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什么时候和朝廷翻脸了,以十二民养军吏一人的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在刘继隆看来,起码要达到三十民养军吏一人,才能勉强能够和唐廷翻脸。
所以陇右的人口,必须能想办法提升到五十万以上才行。
不然商道一旦被断绝,陇右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这么想着,刘继隆便看向了采矿的王伙长,谦和道:“没有你们,陇右就不可能那么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