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142章 四方来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2章 四方来投(1 / 4)

第142章 四方来投

“呜呜呜——”

正午,号角声在敦煌大地奏响。

敦煌城东门外,敦煌上百名官员及上千名甲兵分裂两排,从城门一直沿着护城河石桥向外。

张议潮身穿官服,身后站着鼓、角、旗手各四人,列队左右,横吹奏乐。

虽然场面宏大,可在场之人却都高兴不起来。

昨日轻骑汇报凉州大捷不久,李明振他们便派人先一步回到了敦煌,将朝廷对河西及张议潮的封赏提前告知。

置归义军,发瓜沙二州归义军节度使旌节,十一州观察使……】

头衔很多,却没有一个是河西众人想要的。

因此,即便他们今日摆出了十分隆重的场面,可却没有一个人能露出笑脸。

所有人都在走过场,而这个过场无非是走给百姓看的,让他们知道,朝廷并未放弃他们,同时威慑那些在敦煌城内的各族探子。

马蹄声在官道上响起,李明振、王景之等数十人骑马缓缓而来,每个人都身穿官服,十分庄严。

他们走过了官道两侧的队伍,越过了石桥,来到了敦煌东门外。

数十人翻身下马,而张议潮身后的那些鼓角旗手也开始奏乐。

“门下,沙州刺史张议潮……”

李明振将圣旨展开,开始诵读其中内容。

洋洋洒洒数百字,却听得人不痛不痒,唯有末了的封赏,让众人勉强提起了一丝精神。

“今置归义军于瓜沙二州,兹授沙州刺史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李明振将最后的内容读完,面无表情的张议潮也终于发出了声音。

“臣张议潮接旨,叩拜上千万岁寿!”

他稽首香案前,随后缓缓起身。

王景之等人上前为他更换归义军节度使的官服,整个过程中他十分配合,却一言不发。

待官服更换,他这才上前接过了圣旨,而前来围观的百姓们也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庆贺声。

只是这声音在此刻听来,却是十分刺耳,令人不适。

“先回衙门吧。”

张议潮对李恩等人开口,随后摆驾返回敦煌衙门。

回到衙门后,张议潮没有立即开口,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

对此,许多官员纷纷表态。

“朝廷应该是觉得我们还未收复凉州,所以才仅赐予了归义军旌节。”

“对!如果朝廷知道我们现在收复了凉州,还准备收复会州和兰州,那肯定会赐予河西节度使旌节的!”

“好在轻骑还没有派出,今日可以一并派出,将这则消息告诉朝廷!”

“是极……是极……”

众人都在为朝廷仅封赏归义军节度使找借口,同时为朝廷开脱。

这种画面若是被河朔、两淮的牙兵看见,恐怕都得惊掉下巴。

在河朔两淮,若是自身要求得不到朝廷准允,那敢于为朝廷说话的人,恐怕都走不出衙门,就连朝廷派来的使者也会被驱逐或斩首。

然而同样的事情放到河西,河西群臣竟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纷纷体谅朝廷不易。

经他们这么说,张议潮也那颗冷下来的心,也渐渐火热起来。

他将目光投向李恩和张淮溶,深吸一口气后方才开口道:

“朝廷不知我军境况,我想再派人前往长安报捷,继续上表河西节度使旌节。”

“理应如此。”李恩虽然重于私利,但也清楚河西需要张议潮,需要河西节度使旌节。

张议潮已经五十三岁了,虽然算不上高寿,却也年过半百,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他若是活着,河西的局势还能平稳,他若是猝然离世,那河西将会陷入内斗,并逐渐走向分裂。

李恩想做河西的别驾,而不是沙州的别驾。

一个稳定的河西,才能让他带着敦煌李氏慢慢壮大,所以他在大事上还是支持张议潮的。

至于张淮溶,他自然没有半点拒绝的理由,毕竟他是张氏族人。

索忠顗没有出声,兴许是因为昨日李恩的警告,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平静。

见状,张议潮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重新写一份奏表,派人送去长安吧。”

“是……”李恩等人纷纷行礼作揖,而张议潮也患得患失的起身离开了衙门。

在他走后,衙门内的官员们先后离场,而昨日表功的奏表,也经过修改后重新拟定,由十余名轻骑送往长安。

对于这一切,敦煌的百姓并不清楚。

在他们看来,只要朝廷认可了他们就足够了,至于归义军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的区别,他们并不在意。

大部分人都是在意自己的,让他们从大局方向了解全局,他们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精力,正如眼下的昌松一样……

“张别将!我是你帐下的陈济通啊!”

“马别将!我是郑开元!”

“张别将……”

正午,当敦煌因为圣旨而震动的时候,昌松东大营的门口却挤满了热情高涨的投军兵卒。

在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