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敦煌争论
“向左转!”
“哔哔——”
十月初,祁连山上已然飘雪,山丹城内外更是寒风簌簌,吹得人脸颊生痛。
经过刘继隆的整编和重新招募,山丹军尚存四团。
在这其中,三团由酒居延率领驻扎祁连城,剩余一、二、四等三团六旅则是在山丹城内训练。
三个团共六个旅六百人,每个旅需要前往龙首山驻防一个月,采取轮换制度。
因此,眼下在山丹城内军营练兵的,则是固定的五百人。
李渭的儿子李仪中不知什么原因,至今还未率兵入驻山丹,不过刘继隆也不担心。
如今的他十分忙碌,每日紧盯着训练、掘壑、甲胄打造等诸多事宜。
经过九月的动荡,他愈发知道了实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训练军队的同时,他也将城内的匠作坊规模扩大,以一个师傅带三个学徒的方式打造甲胄。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几个月后这些学徒就能独自打造甲胄,山丹的甲胄产量也将提升到月产六十套的水平。
不过这样的脱产发展,注定了无法兼顾山丹城外的农业生产。
眼下已经是晚秋,因此减少几十个男人,效率减慢的还不明显。
等到春种的时候,这种效率差异就会很明显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为妇女提供足够的挽马、耕牛,要么就是增加人口。
正因如此,刘继隆只能将目光打到尚婢婢身上。
如果尚婢婢能处置好鄯州的事情,那春耕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一些鄯州军的一些吐蕃人跟着耕种,反正刘继隆并不需要带一千多吐蕃人出征,他只要其中的三百甲兵。
等到春耕结束,自己也就可以带兵翻越焉支山,掳掠足够多的牲畜来训练。
一旦张淮深同意借粮,那鄯城的五六千人口必然会迁移到山丹。
“张掖那边传回消息没有?”
校台上,刘继隆询问身后的张昶等人,陈靖崇闻言作揖:“还没有,但估计也快了。”
“果毅,这尚婢婢到时候借了粮食,不会反悔吧?”
张昶并不信任尚婢婢,但刘继隆却很信任尚婢婢,不是因为二人交情,而是现实。
“不会……”刘继隆解释道:
“鄯州军民二万二千余,其中汉人便占据四成。”
“尚婢婢不舍得工匠,因为他们会打造甲胄和兵器,但其它汉人就不一样了。”
“如今鄯州的耕地只剩那几万亩还能耕种,凭借鄯州那一万多番人足以应付,多出来的汉人就成了消耗口粮的累赘。”
“尚婢婢把这些人给我们,不仅能借到足够的粮食,还能减少一批消耗粮食的累赘,何乐而不为?”
刘继隆说服了张昶,张昶闻言点头:“如果真的能救回这些受苦的百姓,那倒是最好不过。”
他这般说着,军营门口方向也有一道身影骑马而来。
刘继隆向那身影看去,只见崔恕骑马来到校台一侧翻身下马,快步走上校台,来到自己面前作揖。
“果毅,抚恤和犒赏都弄好了。”
崔恕将这段日子他忙碌的事情汇报出来,刘继隆闻言也舒缓了一口气:“有几户烈属愿意搬来?”
这些日子,他从未忘记抚恤和犒赏的事情,抚恤的标准是每户五贯。
五贯钱在河西不算多,哪怕刚过秋收,这点钱最多够五口人家吃半年罢了。
因此抚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刘继隆准备拉拢这些没了顶梁柱的烈属。
“还剩多少钱财?”
刘继隆询问崔恕,张昶等人也都凑了上来。
“不多,仅存三百二十四贯。”
崔恕说着擦了擦汗,刘继隆却大手一挥:“把钱都犒赏给弟兄们。”
“谢果毅!”听到有犒赏,张昶他们纷纷咧嘴作揖,只有崔恕脸色一苦。
“果毅,这钱都光了,再犒赏就只能犒赏粮食了。”
崔恕给刘继隆提醒,刘继隆却不在意:“无碍,反正山丹也没什么需要钱的地方。”
他这话倒也不假,毕竟山丹是军镇,基本靠张掖和其它州补贴,发动百姓干活也是发粮食,不用发钱。
唯一需要发钱的,便是对军中将士的犒赏,但这点也可以用粮食来代替。
“烈属和军属,春后不论有几户来山丹,都要统计好。”
“是……”
刘继隆交代着,随后带着崔恕简单巡视一下军营。
在军营内,教场上的兵卒正在进行注意训练和纪律训练。
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回鹘入寇那次,倘若回鹘人的纪律足够强,也不会被刘继隆八百精骑冲一阵就落荒而逃。
当然,训练纪律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兵卒分清楚基本的左右。
这点刘继隆用了老办法,左右以手臂拴麻布和不拴来区分。
当然,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真正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手段,是解决军队的文盲问题。
河西失陷近百年,普通的百姓根本不会说大唐官话,更别说书写汉字了。
摆在刘继隆面前的有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