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病逝。
二皇子封王离京。
三皇子纳了侧妃,正与四皇子斗的水深火热。
五皇子奉太祖皇爷之命,巡视边疆。
而先帝爷却因着生母身份低微,尚且未得太祖皇爷青眼,正暗中蛰伏,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之后,三皇子谋反,被幕僚揭发,落得毒酒赐死的下场。
立四皇子为储的呼声随之达到了最顶端,可过分的得意,却令四皇子昏招频出,乃至逾越礼制,私造太子朝服,欺压兄弟,为太祖皇爷申斥,慢慢失了圣心,反倒是令以友爱兄弟,与世无争示于人前的先帝爷登上了太子之位。
随后裴家的嫡长女嫁与先帝爷做了太子妃,先帝爷的东宫之位也愈是稳固。
再之后,太祖皇爷驾崩,先帝爷继位,裴家女做了皇后。
五皇子借着兵权垂死一搏,已有预料的先帝爷却事先调兵遣将,将他斩于回京途中。
然后朝中一番清算,曾经追随于其他皇子的朝臣几乎全部受到了牵连。
卢淮书提笔划去了几个名字。
既然时至今日,那幕后之人还能够生出如此之多的事情,便说明他并未随着那几位或是丢了性命,或是幽禁府内的皇子一并落魄。
如此家世,又如此费尽心思的挑选美人进献,竟然还是未能成为那位受献皇子的亲信之人吗?
还是说,他想要效忠的皇子,也便是当年那位后至淮阳府的公子,正是当年潜龙在渊的先帝爷?
卢淮书手中的湖笔微微一滞,落下一滴犹带清香的墨迹。
二十余年前,尚是皇子的先帝爷,确实是到淮阳府治过水患的。
他定了定神,飞快的回想着,先帝爷身侧,当年有添爱妾吗?
没有的。
又或者说,在先帝爷未曾坐稳朝纲之时,东宫乃至后宫的女子,仅有当今的太后娘娘一人。
那个时候,天下遍传先帝爷贤名,就连各府太太,也无不在自家夫婿有意纳妾之时,拿天子待皇后之心规劝。
直到几年之后的选秀,兰溪府知府之女陶氏入选后宫,只消一眼,便夺走了先帝爷曾经待皇后娘娘的真心。
短短几年,陶贵人便升作贵妃,可谓宠冠六宫,风头无两,便连当今太后所出的太子,也因为这位陶贵妃的陷害,含冤九泉。
幸而当今太后并非为这丧子之痛击垮,反倒是暗中收集证据,令这位陶贵妃的真面目现于先皇爷面前。
卢淮书进学之时,已然有先生隐晦拿陶庶人故事教导学生,勿要受女色蒙骗。
而当年的巫蛊之案,卢淮书也算是了解。
他清楚的记的,陶庶人出身兰溪而非淮阳,且应较当年的顾氏姐妹小个几岁。
若是当年后至淮阳的公子当真便是先帝爷,那他带走了淮阳府的顾姑娘,却并未将之收入内宅吗?
眼看着归京时间近在眼前,当前的事情却仍旧被层层云雾遮掩,卢淮书罕见的生出了急色。
他隐约觉得,自己好像不知何时走入了某种误区,也因为某种错误的思维困囿,因而无法拨云见日。
却因着归京之期已然再无可拖延,令他只能暂且将随行的几个小厮留在淮阳府,命他们暗中查访城东面的那户顾氏家人,自己则收整好行囊,踏上了归京之路。
离京之时,这片大雍繁华之地正因征西之师的大获全胜而欢呼雀跃,如今时隔几月,已然又在为南疆的捷报而张灯结彩。
南下领兵作战的小裴侯,此刻也在凯旋途中了。
卢淮书严肃面容下倏然浮起了些许的安慰。
幕后之人纵然狡诈莫测,但总算国朝也不乏忠臣良将,正在尽己所能的护佑着这片锦绣山河。
向上官述过职,又回府向卢大太太请过安之后,卢淮书便端端正正的出现在靖阳侯府,向姑母崔四太太问安,也与表妹交代那些不便于信中言明的信息。
四太太听侄儿说,受祖父之托,有要带给瑜姐儿的东西,倒是并未生疑。
两个孩子都是知晓分寸的人,万不会做出什么有失情礼之事,四太太便道:“瑜姐儿这会子正在西边书房替他父亲整理书册呢,我唤丫头带你过去。”
卢淮书恭身向四太太一礼,这便由丫环引着,往鹿溪苑的书房里面走。
刚刚翻晒过的古籍堆叠了满屋,还是丫环唤了声“四姑娘”,卢淮书才在那些个摞起来较人还高的书堆后面,看到了自家表妹的身影。
“原是表兄回来了,是我有失远迎。”
自书堆后面走出来的姑娘臻首娥眉,气若幽兰,分明还是那副皎若秋月的神仙模样,卢淮书却隐约觉得,表妹不知何处较先前有些不一样了。
似乎……是鲜活了些?
是因着小裴侯?
崔家与裴家定亲的消息,卢淮书已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