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育公平就很难做到。
由于知识被门阀阶层所垄断,纸张普及率较低,导致知识传播的难度较大。这种状况使得知识无法得到广泛传播,限制了人们的学习和发展。同时,门阀阶层通过掌控知识,进一步控制了仕途。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阶层的力量逐渐增强,逐渐侵蚀着朝廷的根基。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王朝似乎都离不开门阀的兴起。这种行为就像世家门阀进行贷款,久而久之,朝廷将无法承担利息的重负,一个朝代的更迭即将到来。这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四季更替,河流奔腾,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前进。
"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想法,不敢勇于开拓,只知墨守成规,大魏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呢?" 闫洪涛的目光直视着若有所思的宋小鱼,尽管他明白眼下的局面并非宋小鱼的过失,他还是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这位退野的大儒喝了酒后,难得流露出几分愤世嫉俗的真性情。
他严肃地盯着宋小鱼,沉声道:“你不觉得这种态度过于消沉吗?你难道不想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开启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见恩师发怒,宋小鱼赶忙垂首认错。
宋小鱼深刻理解闫洪涛对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发出的强烈呼喊。
闫洪涛满怀激情,却无力回天,只能目睹着庞大的帝国逐渐走向腐朽、凋敝,最后成为历史的尘埃。
这是一个儒道人臣的悲哀。
年少时,英姿勃发总以为可以人定胜天。
暮年才知道人力有多么微不足道。
朱门酒肉臭,路边冻死骨。面对如此朝廷腐败、百业凋敝的国情,非朝夕之间可以改变。
待其情绪逐渐恢复平稳,宋小鱼这才低头说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宋小鱼深知,恩师已失去信心,然而他不能同样消沉。他只需发发牢骚,便能缓解恩师的焦虑。
闫洪涛几乎咆哮出声:“你所说的希望,难道是指武将拥兵自重、贵胄大发国难之财?又或者是文臣勾结世家商贾,掏空朝廷、压榨百姓?众所周知,世家门阀脑满肠肥、资财无数,却仍不断向百姓索取,这是什么世道?”
他手指着窗外,衣衫褴褛的百姓与华贵公子,如同两个世界的存在。他由衷地叹息:“看看窗外的风景,你难道不认为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希望吗?”
宋小鱼静静伫立,无言以对。
非因文臣与世家的勾结,而是他们本就是世家的代言人。在这个腐败的洪流之中,你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排挤在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
他并非不想构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然而,这并非易事。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必须耐心等待适当的时机。
在个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仅仅是空洞的议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而这条道路,注定是与世家进行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最终埋骨于权力的巅峰。
在恍惚之中,宋小鱼回想起了那个曾经引领他进入仕途的男人。他似乎也曾是一个怀揣理想,矢志于治国安邦的理想主义者。不断教授自己治理国家的方略,希望自己能够报效朝廷,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惊才绝艳的历史豪杰们,能够想出最好的办法无疑都是推翻腐朽的王朝,建立新的朝代,不断总结前人经验,以求延长国祚。
在宋小鱼看来,那无非是从头来过,最终依旧逃不出王朝诅咒,昔日的屠龙者终成恶龙。
讽刺的是,这似乎是这个没有希望的时代最佳的选项。
这个古老而广袤的大魏,宋小鱼倒是觉得有第二条路可以试试,一切就从临安的经济改革试点开始,是身为后世人的不甘寂寞也好,是他见不得群众困苦也罢,他注定要在这个时空留下自己的痕迹。
宋小鱼在与恩师探讨朝代更迭的问题时,并未怀有争辩的意图。他理解,涉及此种复杂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讨,而简单的言语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和认知。他的核心目标是尽其所能,尽快为百姓带来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一念至此,宋小鱼忙转移话题,问道:“恩师此行来安阳,可有其他要务?”
闫洪涛闻得此言,压下了波动的心绪,神色逐步平静,随即又恢复那份儒雅与淡然,仿佛刚刚真情流露的他只是一个错觉。
闫洪涛打量着宋小鱼,眼中闪过一抹赞许和期待。
“老夫奉陛下之命,前来视察你的工作。原本还担心你能否在任期内完成五十万两银子的任务,现在看来还是低估你了,此番回去我定要禀明陛下,为你请功。”
眼见这场拍卖会后,闫洪涛已毫无疑虑。
根据宋小鱼的描述,之后黑龙阁还有数款不同口味的酒要推出市场。想必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