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一处深山坳中,有一个巴掌大的小村落,只有寥寥几十户人家。
根据村志记载,村子的历史久的吓人,足足有两千多年。周敬王时期,村子的先人就已经在这个小山坳里扎根了,因为他们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人。
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归隐景室山隐修(唐太宗时期更名为老君山),后人就世代守护在老君山这个小山坳里。
而在村外的山林间,有一座看起来破败不堪的道观。朱红色的院墙早已坍塌,大门也因岁月侵蚀而消失不见,道观大殿更是不忍直视…好像一座没有人烟香火供奉的道观。
但是即使这样,千年来,村子里的人也不会随便踏入道观。只有大事发生,族长才会进入道观,而且平时也不见道观里的人。
因为圣人观,只有三个人!
一个常年在道观院里一株古银杏树下打瞌睡并且浑身脏兮兮的邋遢老道,大殿前一块被磨包浆了的石头上,坐着一个抱了把好像生锈了的铁剑的中年人,粗布麻衣,终日不语。还有个十几岁的少年,整日窝在大殿内看经书。
夕阳西下,村子里走出一名老汉,提着一个木桶,走向山林间的道观。老汉来到道观山,把木桶放在地上,然后恭敬的向大殿方向行了一礼,转身就走下山去。
村子里有个祖训,只要村子在,就要一日三餐供养道观里的人。
古银杏树下的邋遢老道缓缓睁开双眼,嘴里慢吞吞的说了一声:“我饿了!
大殿内正在埋头看经书的少年无奈的起身说道:“如果我哪天下山了,你跟师叔会不会饿死?自己动一动把饭拿过来不行吗?”
邋遢老道看向东北方向说道:“饿不死,会有人接班。”
抱着铁剑的中年男子也开口说道:“嗯,到时候了。”
饭后,三人放下碗筷,邋遢老道说了声我去了,就走下了山。身影几个漂浮,就在山间没了踪影,看起来很是诡异。
少年说:“师叔,老道去哪了?”
中年男子闭眼不语,少年无奈的叹了口气:沟通真累啊!
在老君山圣人观东北方向一千多公里的长春,有一个村庄叫古家村。这天,村东头古老实的媳妇要生孩子了,屋里传来妇人痛苦的嘶吼声,听的门外的古老实着急万分。
古老实今年四十岁,有一个闺女今年五岁了,平日里一家三口靠着几亩地的庄稼过活。在村子里一直与人为善,为人也比较实诚,所以村里的人就喊他古老实。
“古老实,快去再打一盆温水来”,接生婆在屋内喊道。
古老实跑到厨房,抄起盆子打了一盆温水送到屋门口:“王大姐,我媳妇她咋样啊,这咋听着这么困难呢!”
接生婆说道:“瞅着你媳妇那肚子,可能是孩子比较大。我都接生多少个了,不会有问题,放心吧。”
无奈,古老实只带着闺女在门外等待。
这时,一个浑身脏兮兮的邋遢老道来到古老实家里,古老实说:“道长,你有什么事吗?”
邋遢老道说道:“讨碗水喝”。
古老实为人实诚,看老道浑身脏兮兮的样子,觉得也挺可怜,就去倒了碗热水,又拿了一块饼子。
没想到的是,邋遢老道喝了水,吃了饼子之后,竟然坐在地上打起盹儿来。这可就让古老实看不明白了,我给你水喝,又给你吃了饼子,你怎么还赖上我家了呢?
…………………
刚才还阳光明媚的天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阴沉了起来,而且整个院子感觉也变得有些阴凉。
“这天气咋变这样呢”古老实嘀咕着。
“爸爸,我看到咱们家门外来了很多人。”这时,古老实的闺女说道。
“这孩子咋净瞎扯呢,外边哪有人!”古老实看了一眼门外说道。
“滚!”一声轻喝从老道嘴里传了出来。古老实莫名其妙的看了一眼看到,不明所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没那么阴凉了。
突然,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
“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接生婆打开门高兴的告诉古老实,然后又赶紧回屋去收拾后边的事。古老实听到婴儿的哭声,接生婆又告诉他是个大胖小子,当即高兴的就流下了眼泪。
突然,平地起风,院子一下子变的比之前更阴凉,把正在激动着的古老实冻的一个哆嗦。随之而来的,还有听不清的嘈杂声…
古老实的闺女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抱着古老实的胳膊说害怕,门外有好多“人”!
老道也从地上站了起来,沉着脸说道:“圣人观的弟子你们也敢染指,不想魂飞魄散的赶紧滚!”
老道散发出来的气息很是恐怖,顿时驱散了多半阴邪之物,但是还有一些不知死活的留下来想看会不会还有机会。
老道一点不惯着它们,跺了一下脚,一声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