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学校还比较满意,但专业很是让人闹心。填报高考志愿时,填报的是铁道运输和计算机专业,那是只能填报两个志愿,勾选了服从调配。后来回想起来,大学专业还是很重要的,所谓男怕入错行应该在大学专业选择开始算入行的起步吧。真不应该选择服从专业调配。当时高考分数还是比较理想的,就因为选择了服从调配,学校给我调剂成了焊接专业。当时家里人包括亲友们都简单的认为焊接就是拿个焊枪焊个锄头,给水桶补个窟窿啥的,因为家在农村,认知所见的局限性也仅限于此。
进了学校,以为往后的人生已经上了保险,天真的以为会正常毕业,然后签约工作。所以整日碌碌无为,不思上进。早上赖床逃课,周末去镭射厅看意甲、西甲。周一、周四买《体坛周报》看。说实话,学校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老师每节课都会点名计入平时考勤,在学期课程结束考试时会把平时考勤成绩作为重要参考。记得当时有门课程叫《中国革命史》,3个学分,一个学分当时补考费是60元,我那时吃饭依然节俭,毕竟爸妈都是靠种地来供养我们兄弟俩上学。幸好那时哥哥已经大学毕业,对我上学也能适当资助。退一步讲,哥哥刚上班工资比较少,还是能满足自己生活所用。家里爸妈的负担就只有我一个了。
回想起来,大学不认真学习也是不孝的一种体现,有些同学勤工俭学拿奖学金,而我,没有得到任何额外回报减轻家里负担,考试还老有挂科,大一时,一门《高数》、一门《中国革命史》,总共7个学分,考试挂科了,补考费用只能从伙食费里省,尤其《中国革命史》的代课老师,简直一头老狐狸,有时课前点名,有时课间点名,有时课后点名。更有甚者,有时一堂课点3次名,前半节课上课中途点一次名,后半节课上着课又突然点名,真是防不胜防啊。考勤成绩占比比较大,有些老师干脆用考勤成绩一票否决,《中国革命史》我自认为考试卷面完成的还不错,很可惜,被老师一票否决了。一直到后面的大学五年级,《中国革命史》都没有通过考试,这3个学分我都不知道花了多少补考费,如若让我对这老师点评,那就一句话“老头狡猾狡猾的,良心大大的坏啦!”难怪人送外号“小李飞刀”。
学校在四川成都,市民们的生活相当休闲,学校周围都是麻辣烫和茶馆。麻辣烫我很少光顾,茶馆我倒是常客。当然不是去喝茶品味人生,茶馆里的主营业务是麻将,一桌台费是20元左右,不限时,大战个三天三夜也是那么多钱。茶水免费。中间饿肚子了都是点外卖,茶馆里当然也有副业增收的,蛋炒饭5元一份,回锅肉3元一份。为了节省时间,都是翻墙出入。那时候也有游戏厅,里面的游戏主要是《三国志》和《雷神》,一块钱5个币,开始不熟练,熟练了后都是一个币通关。接着有了网吧,晚上几个同学约起来,局域网连起来,大多数情况都是4打4,主要玩的是《三国群英传2》、《罗马复兴》、《帝国时代》、《红警》,那时候计算机刚开始普及,网络也不发达,计算机都是386、486配置,也没有后面的网络游戏《魔兽争霸》、《传奇》什么的。
我一般比较念旧,也谈不上古板老古董不愿接受新事物,就是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性。从小吃萝卜白菜,长大后萝卜白菜依然是最爱。大学时玩的游戏,现在偶尔也下载下来玩,从不接触大型网络游戏。虽然听过但从来不愿去尝试。浑浑噩噩之中,黄金年龄的大一就这样虚度了。好几门功课需要补考重修,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