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叫潘百齐,是这一级(1)班新生的班主任。他长的眉清目秀,带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厚厚的,目测也有600度以上,斯文而睿智。他是华南师范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硕士,分到彭都外语学院任教,已经当过一届学生的班主任。
新生入学,每有人到,他都第一时间前来宿舍看望。亲自感受学生的生存状况以及其他档案的文字材料所无法表述的内容。这是他给自己定的班主任“准则”,远超出了彭外的“教师手册”里的相关条款。
404里的这几个新生中,李明达是提前一天报到的,他已经见过,而且进行了一番长谈,杜一鹏和胡凯是昨天前后脚到的,也已经见过。
只有董自辉是最后一个到的,明天就要投入为期三周的军训了。
他觉得董自辉大约是家里有什么事情耽搁了,所以才这么晚来报到。不管怎么着,自己都要来看看,以便了解一下具体情况以及可能探究到的情况,当然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状况。
他到404的时候,有点诧异,这里怎么这么热闹?难道送学生的家长还没有回去?是打算在学校留宿,直到军训结束吗?可是,档案上,董自辉出身贫寒,父亲是个木匠,母亲就是个农村的家庭主妇,按理不应该如此“铺排”,可是宿舍里咋就这么多人呢?再外向并善结交的人,此时的状况也有些惊人了。
他印象里的新生里,说李明达是这样的他还相信,但他心里想着,班里有一个李明达就够可以的了,这新到的董自辉千万不要是李明达的后尘者,或同类。
胡凯的叫声,让一直沉思着的潘百齐立刻集中了精神,但见宿舍里除了见过的李明达,杜一鹏和彭凯外,有一个跟他们年龄相仿,剃着很短的平头,长相方正刚毅,有点像出土的兵马俑,不是当地有的“汉陶”的兵马俑,的男生。想来他应该就是董自辉了。
可是这位已近中年的男人是谁?好像有过一面之缘,而且就在最近见过,但一时想不起来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由。
还有那位长相虽然算不上“凶神恶煞”,但也粗犷得可以的薛洪魁,以及颇为性感而与学校的学生宿舍很违和的谢小芸。心里不由升起了一阵疑团。
如果他们是来送董自辉的,那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亲友团”啊?
他只朝董自辉望着,伸出手去:“你是……”
董自辉挺直了一下身子,诚惶诚恐地伸手与潘百齐握住,说道:“新生董自辉。潘老师好。”
“欢迎,我代表彭外教师欢迎就读彭外。这位好像面熟……”潘百齐松开了握着的手,接着伸向刘世勋,眼睛扫着薛洪魁和谢小芸。
刘世勋躬身握住潘百齐的手,并极尽谦恭地说着:“小可刘世勋,做仿古建筑的小商人,自辉老乡。恰巧来市里洽谈点业务,就来送送自辉。”
他觉得这样说辞,可以抬高一些董自辉的身价。
这在彭都有个说法叫“架势”,当然和起哄架秧子是有本质却别的。
因为他看出了同学中,尤其是李明达对董自辉是由衷的看不起,掩藏不住地连番表示着他的轻蔑和傲慢。
是可忍孰不可忍?
潘百齐抽回手,顺势拍了下后脑勺,盯着刘世勋道:“嗨,我怎么说这么面熟呢,今天下午我咱们还见过……”
“是,是。下午有一个校企联合的联谊座谈会,鄙人有幸听了潘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潘老师的深厚学养和超前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知识就是财富’是颠补不破的真理……”
“刘总说的没错,但用在我一介书生身上,就有点帽子大了,恐怕鄙人很难承受得起。”潘百齐客气地说着。
“潘老师过谦了。听说您是学国际关系的,但对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研究……”刘世勋不无恭维地说着。他搞的古建筑,再往上拔高就是“传统文化”了。
首富也是个好学的人。
“研究谈不上,纯属个人爱好,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不值得一提,上不了台面的。刘总的古建筑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你把它做到如此规模,也是十分的难能可贵了。”潘百齐也不乏恭维地说道。
“潘老师这话就是过奖了。今天参加了贵校举办的校企联谊会,深受启发,就想着我们应该找机会合作合作。但还没有想到好的和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潘老师是高人,还望给些指点一二。”刘世勋完全是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微笑地盯着潘百齐道。
仿佛潘百齐的脑子里全是黄金,至少是能挖出黄金的点子。
“不敢,不敢。”他拱手对刘世勋一顿,又摊手指着董自辉他们几个新生道:“世界是他们的,我们已经落伍了。等他们学成,必将比我们有更大的作为……”潘百齐似乎是推脱地说道,但恭敬还是有的。
“潘老师这么说就是太过谦虚了。要论年纪,不才斗胆猜测,在下应该是多吃了几年干饭的……”刘世勋似乎是带着点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