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游戏竞技>洛阳风水师> 第18章 九层楼瞻仰北大像残洞窟参拜南慈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九层楼瞻仰北大像残洞窟参拜南慈尊(1 / 5)

别有铜驼扉半开,

人传高后燕居来。

五龙蟠结朝真阁,

七宝庄严礼佛台。

诗寄《旧官词》,作者是明代皇族朱谋㬜(觐),也就是后来号“八大山人”的大画家朱耷的父亲。

闲话不表,书接上文。且说马处长接着讲述藏经洞经卷的来历,他说:“从发现至今,研究者从未找到解谜的文字记载,只好另辟蹊径,根据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多种假说。归纳起来,大致有‘避难说’、‘废弃说’和‘书库改造说’等几种。

“井上靖那个故事,就是‘避难说’的一种。这种说法认为,这么多经卷和遗书被藏于石室中被封闭,是莫高窟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使经卷遗书免于战火而存放的。

“‘废弃说’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的没用的废品。在藏经洞封闭时,即曹宗寿当政时期,敦煌僧侣已向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银字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要是避难,这些珍贵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珍藏于石室中,为什么整部大藏经没有被收藏,收藏的却是残经破卷?所以他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避难,而是这些东西在当时没有实用价值,被废弃了。

“‘书库改造说’认为,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这些线装的经书阅读、携带方便,所以僧侣们就把藏书室里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还有其他杂物,一并置于石室封闭。

“总之,藏经洞形成的确切原因目前还是个谜,不过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史料的完备,这个谜底迟早会被揭开。”

走出16窟大门,王丽正准备按平常的行程,带我们到几个有代表性的洞窟和几个特窟参观一下——对一般游客而言,参观特窟不仅需要另外买票,看哪个洞窟还要完全凭运气,对我们这些对历史文化都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自然是难得的机会。不过,由于心里有事,加上任务在身,出门后我和林峰、王琼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不看这些洞窟,直奔金函内那张经卷上所指的96窟北大像而去。

当我们把这个要求向马处长和王丽提出后,他们有些意外:“那你们可要错过莫高窟的很多精华和宝藏了。”

“任务在身,只好留点遗憾了。”林峰的这句话,显然让王丽很吃惊,她看看林峰,又看看马处长和赵科长,见他们没有反应,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从靠着山崖一侧的步道向南走,栏杆外面是我们来时的一条专用车道。春日的阳光下,外面的毛白杨枝繁叶茂,点点金光从还不算茂密的绿叶间透过,让人神清气爽。只是稍显奇怪的是,这些白杨的树干大多东倒西歪,想必是大漠的风沙所致。

一路行来,免不了会向右边随处可见的洞窟张望:紫红色的砂砾岩崖壁上,大多数洞窟都大门紧锁,看不清里面的模样。只有偶尔几个洞窟,有导游各自带着一队游客在参观,但因为里面光线昏暗,什么也看不见。难得来到这位于丝路要冲、大漠深处的艺术宝窟,虽近在咫尺,却来不及进去瞻仰,我想其他人也和我一样,心里颇多不舍。

大约走了一里路,远远的,在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中已经熟知的飞檐斗拱、朱漆廊柱的九层楼出现在眼帘:它依山而建,高耸飞檐,远看形似唐塔,正是敦煌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性建筑。

“历朝历代对九层楼都有重建,”王丽边走边介绍:“北大像最初修凿于武周证圣元年,也就是公元695年,当时窟前殿堂是四层;唐乾符元年开始,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又重修北大像,四层殿堂增加到五层;北宋年间也有修建。晚清时期,当地富商重新出资修建,后来我们在斯坦因等人拍摄的敦煌图片中,看到的北大像是露天的,塔楼是五层。1935年,当地富商再次发愿重修,这就有了今天的九层楼。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雄伟建筑,又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据说马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加固和翻修,说话儿也就是今年冬天的事了。”

我们站在九层楼前,仰望这座艺术圣殿,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塔楼顶部遥不可见,我们的最多能看到六七层的样。即便如此,塔楼雄伟的气势让人站在前面感到气短。

进入洞窟后,抬头仰望,垂足而坐的35米高的弥勒大像傲然在上,这座洞窟内就只有这一尊弥勒塑像,所以又称大像窟。站在窟底,只能仰望这座高高在上的弥勒像,三四十米外的佛头上,圆润丰满的脸颊和下巴清晰可见,细眉长目也依稀能见,而我们眼前的,是她垂足而坐时的双腿、赤脚和衣裙下摆。

显而易见,头顶上这尊褒衣博带、面容丰满的大佛,和云冈的释迦坐像完全不同,和那里的交脚弥勒坐像也完全不同,已经完全汉化。越过菩萨的头顶,96窟华丽的箓顶藻井远远可望,上面排列整齐、繁花似锦的彩绘,也集中体现了敦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

“据说,这尊弥勒像的脸是依照武则天的面容而塑。”王丽的这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