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闻林下语,
知是经行所。
日暮香风时,
诸天散花雨。
诗寄《题山顶寺》,作者唐代诗人顾况。书中按表,这“诸天”说的就是护法的众天神以及他们所在天界的位次,如今佛门常见的有“十二梵天”或者“二十诸天”的说法。
我们先按下不表,书接上文。且说小王带一路往回走,带我们向刚刚路过的一座洞窟走去,在一个拱形大门前,他停下了脚步,只见大门上方开有一个明窗的,方便光线射进洞窟,小王指着大门说:“这就是第十七窟。”
在走过的洞窟中,这里的地面是最低的。我们进去后,眼睛稍微适应了一下里面的昏暗,只见里面的弥勒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一缕头发披于肩上,面部、胸腰部以下风化严重,胸前佩戴长璎珞与蛇形纹饰,下穿羊肠大裙,与其他佛像显著的不同是:他两腿交叉,箕蹲在须弥座上,是典型的“交脚弥勒”造型。
“这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交脚弥勒像,据说是按照太子拓拔晃的形象塑造的。”小王介绍说:“这位太子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五岁就被立为太子,十五岁就和父亲率军出征,展示出过人的军事谋略。到了后来,每遇军队或国家大事,太武帝都要和拓跋晃商量。
“拓跋晃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太平真君七年,他的父皇拓拔焘下诏灭佛。拓跋晃多次劝谏,但父亲就是不听,他就只好用拖延的方法,延迟诏书发布的时间,让远近寺院的和尚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办法脱身,这为佛教后来的再度兴起保存了基本力量。
“拓跋晃为政精明,洞察细微。担任中常侍一职的太监宗爱却是个性格阴险暴躁的人,有很多违法行为,因此,拓跋晃很讨厌他。故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这些人,很受拓跋晃的宠信,都掌握不少权力,却和宗爱产生权力斗争。宗爱怕自己的罪行被仇尼道盛等人检举,于是向太武帝控告二人。太武帝听信谗言,将仇尼道盛等人绑赴街市斩首,太子东宫的众多官员牵连其中,不少人同时被杀。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拓跋晃忧虑过度生病,不久后在东宫逝世,年仅二十四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金陵,谥号景穆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终于大白,太武帝知道儿子是被冤枉的,感到非常后悔。
“拓跋晃的儿子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封父亲为景穆皇帝。在下令开凿昙曜五窟的时候,他也为父亲塑了一尊像,但因为父亲从来没有登上过皇位,所以他为父亲塑的是交脚弥勒像,现的是菩萨相,是娑婆世界的未来佛。
“你看,”小王指着洞窟的地面说:“除了造像的不同,十七窟和其他四个洞窟最大的不同,就是佛像低于地面一米。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拓跋晃未曾继位就仙逝,不能与其他皇帝平起平坐。”
我围着这尊浑身孔洞、风化严重的弥勒像转了又转,想观察出它的特异之处,但却一筹莫展。
“为什么弥勒像两条腿是交叉的?”王琼突然向慧明师父问了一个突兀的问题。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有关弥勒的佛经就不断地被翻译,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慧明师父一边仰望着这尊弥勒造像,一边轻声回答:“交脚弥勒的形象,是根据《弥勒上升经》和《弥勒下生经》里面的描写塑造的,表现的是弥勒上升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因为此时的弥勒尚未成佛,所以都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来还有一种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的造型,这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时的情景。”
“那为啥我们后来看到的都是大肚子弥勒佛?他们是同一尊佛吗?”看来林峰也是憋了很久,在这种学术问题上,他第一次主动提出问题。
“呵呵……”慧明师父笑了,他挠挠头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疏忽了,我早该说明这个问题的——
“五代时期,有一位布袋和尚名叫契此,他经常在江浙一带行游,他大腹便便,笑口常开,同时还乐善好施,能够预测未来,深受百姓的喜爱和拥护。后梁贞明三年,也就是公元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入灭,在入灭前他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你们可能不知道,这在佛门是不得了的事——这是菩萨现了行迹。所以人们一致认定他是弥勒菩萨降世,大肚弥勒的形象渐渐流传开来,弥勒菩萨最初的形象便逐渐被淡忘了。”
“那么这位布袋和尚究竟是不是弥勒菩萨?”王琼接着问了一个更突兀的问题。
“哈哈哈哈……”慧明师父突然大笑起来:“王施主,你真的问到我了,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告诉你‘不可说’。”
“又故弄玄虚!”王家昌几乎又要吐口水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装什么大尾巴狼啊!”
“叔(shóu)!”王琼又嗔怪地喝止了自己的叔叔:“慧明师父身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