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欢眼睁睁的看着目标摊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就是早上她和向娟谈到的卖泡泡胶的地方。这是一家中年夫妇在自己家一楼开出来的小店,学校流行起来的小玩具基本上都能从这里找到。除了小玩具,还卖一些零食、本子和各种各样好看的文具。
放学路上有很多围在那里挑东西的学生,摊主看着很是慈祥可爱。
她只有两角,可以买两根棒棒糖,原本她是打算自己吃一根然后留一根,可是邓小超跟着,买两根的话就得把另一个也给他——但是她和邓小超不算好朋友,而且也不想给他。
周围很热闹,郑秀一手牵着家欢,一手牵着邓小超,两个孩子谁也没说话。
“老师今天在学校教了你们些什么啊?”郑秀开口问。
“覃老师教了我们写字!”家欢快速回答。
“不是的”邓小超否认,“不是写字,是教的笔画,横撇、竖折之类的。”
“那不就是写字嘛”家欢不以为意。
“不一样的”
郑秀笑了,晃了晃家欢的手:“小超哥哥可没错喔,字和笔画是不一样的。”
邓小超凑头冲家欢笑了下,家欢撇过头不理,下一秒又抬头跟郑秀说老师给他们每个人的小本子都排了笔画,让大家回家写。
“那等会你和这个哥哥一起在客厅写作业啊。”话一说完,低头看向邓小超牵着她的那只手,她没说什么,只是笑了笑。
三人一路和谐。
到了家,郑秀让两个孩子去客厅里面靠近厨房的梨花木四方桌上写作业,然后进厨房给孩子接水。
“家欢,写字头不要埋得太狠。”郑秀提醒。
“哦”
郑秀坐在红布海绵沙发上,前面支了一方打了样的十字绣绣布,孩子们在她的右边。墙面的时钟滴滴答答的不停转动,一圈又一圈。
家欢端正旳坐在长凳上,手指用力地捏住铅笔杆,一个笔画写错了,就顺手拿起旁边的橡皮擦卖力地抹,然后“呼”的一气,擦出的小东西被吹得七零八落,最后再和之前擦出来的一样,被家欢拢在一处。
她抬起头,看了看对面的邓小超。
邓小超的前面几乎没有擦错的橡皮屑,家欢转了转眼珠子,然后把自己面前的橡皮屑匀了一部分出来,接着往邓小超前面推了过去。和家欢面前规规矩矩的“小山丘”不同,被推出去的橡皮屑在桌子上拖出了一条线。
家欢把落在后面的橡皮屑一步步地挥过去。
邓小超也没恼,他只是像家欢一样把被恶搞的橡皮屑拢在一起,也照模照样地搭在自己前面。家欢见状,像是得到了某种信息,得寸进尺的把剩下的橡皮屑也全都赶到了邓小超的前面,连善后工作干脆都省了。
家欢面前干干净净。
她埋下头继续写作业,但她下一个笔画就写错了,顺手拿起旁边的橡皮擦擦掉、吹走、垒在一起。
很久之后,客厅的灯亮了,小镇上的灯都开始陆陆续续地工作了。邓小超的父母直到他在家欢家里吃完饭才匆匆赶上门。
文老师,也就是邓小超的妈妈,是一个十分高挑十分有气质的语文老师。她接过邓小超的书包然后顺手递给了邓小超的爸爸,不停的向郑秀表示感谢和麻烦。两个小孩儿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互相做鬼脸,三个大人好一阵寒暄。
在那之后有好几次都是郑秀领着家欢和邓小超一起放学。邓老师和文老师俩夫妇都是带的初中班,上课时间和小学这边的不一致,只能经常拜托他人,大部分是郑秀——两家离得近,好说话。有时候也会让小芳老师送邓小超去学校琴房跟着老师学钢琴。也不是没有文阿姨或者邓叔叔来接邓小超的时候,但次数总是占少的。邓小超的父母有点儿惨,正好赶上马上要升初三的班级,他们都是刚被调过来的,还有很多地方和东西都要熟悉。
郑秀最近也有一点忙,前段时间她接家欢回去的途中,看见了路上有一家门市出租的消息。她打听了一下,户主是一对老人,年中儿子过年的时候喊俩老人把家里的门面给租出去,然后去县上养老。老人合计了一下,觉得儿子说的有理,于是就贴了一张出租的单子。
郑秀原来的店面在老街里面,主要赶在镇子赶集的时候开一下,也就从上午忙到下午三点那会儿,这样也不耽误接女儿。
那个店好就好在是家里老人给让用的,不用交房租。
看到这个消息后,郑秀就在犹豫,要不要把店给挪下去,五宝镇就那么大,搬也方便。他给李国荣去了个电话,问了一下意见,夫妻俩有商有量。
李国荣:“搬下去生意肯定要比之前的要好,毕竟早上学生数量在那儿摆着的,租金也算地道,但我怕你忙不过来。要早起,还要送欢欢去学校,虽说顺路,但小孩儿不可能跟你一起起来。”
郑秀:“我就是觉得换个地方,赚得比原来多,早上那些孩子经过,十个不说有九个买嘛,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