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会儿村里的孩子,很少有喊自己的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的。80年代生人的,称呼自己的父亲母亲大部分都是爹娘。家里家族大的,确切地说家里有钱,且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比如父母吃公家饭的,亦或是出门在外见识多的父母,孩子一般称其为爸爸、妈妈,或者爸爸、娘。
从我记事起,身边认识的唤父母为爸爸妈妈的人,一个是王辉,一个是晓倩,另外一个就是让我很厌恶的刘坤坤。王辉大我好几岁,他家有两代从事仕途的人,自然见多识广,称呼爸爸妈妈也是彰显了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晓倩则是因为她家确实有钱,自己的爷爷也算得上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自己的爸爸则长期出门在外有见识,妈妈读过些书则是有文化的,自然到她这儿就唤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至于刘坤坤,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反正他妈妈的大波浪卷是村里的妇女们无法匹敌的,刘坤坤头顶新潮时尚的小辫,村里“正经”人家大概率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那样留发的。
后来,90年代生人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开始称呼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了,喊作爹娘的几乎销声匿迹了。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每个宿舍都配一个固定电话,小灵通还是后来流行起来的,手机则更晚一些。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舍友基本都是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的,就我和来自同地区的舍友喊作爹娘。一开始和舍友生疏之时,当时的我是羞于在宿舍打电话的。现在想来那会是带着极大的虚荣心与自卑感啊。
村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很多农户家的自留地是挨着大马路的,村委会计划将这一片自留地集中起来占用,改建成农机械配件市场。凡在此有自留地的,按照村委会规划地界,可根据自留地大小自己出资盖房,所盖房舍,愿意自用来开铺设店的,村委会给予一定支持,或也可将所盖房舍出租出去,每年得一定的租金,自行处置。这个将建的市场,旁边就是村里的大集所在地。每逢二逢七,大集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所以市场地界的选择也就定在了车马经过之地,人群聚集之所。这年头正赶上国家对农村用地进行重新分配,所分配土地归农民长期所有,稳了农民的心,农民的积极性高涨。后来“三农”政策出台,各项新政策让老一辈的农民看到了希望。
我家的自留地自然也拿来盖房子了。我爹娘拿出一些积蓄盖了三间房子,然后出租了出去。每年有几千的收入,老两口也是乐的可以。我家其他的地原来所处地界分散,后来村里抓阄,爹娘分到的地好,且集中在一起,忙活计也方便,后来这块地上除了种庄稼,还种过西瓜、甜瓜,我爹负责去卖西瓜,我娘则逢大集去卖甜瓜。后来,为了多赚钱,爹娘合计,搞养殖,养猪、养羊、养海狸鼠等,忙的不亦乐乎。后来,我哥实在是不想在水利那上班,辞职后和父母一起搞养殖,一年到头,自然是很辛苦,但挣钱确实比之前单纯的种地要好。我爹娘的劲头挺大的,紧接着,就搞起来耕地承包,老两口承包了有50亩地,种植山药、牛蒡等药材,自然更是养殖加上种植,从来没有得闲的时候。
农机械配件市场起来后,在村里开设厂子的就越发多起来了。没几年,我家养殖场附近已经有十多家厂子投入生产了,产品销往西北地区的很多,搞物流配送的行业也瞬间兴盛起来,好不热闹。自然的,吸引着邻村的人都过来打工,外出打工的浪潮更加汹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南方的城市居多。
外地有的东西,自然得也被带回到村里来,不过多少都经过村里一定得改造。比如汉堡包、掉渣的饼、沙县小吃,还有美容美发、修脚按摩、住宿旅馆,新潮中带着些土味。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喜欢城市里的楼房,村里也慢慢开始有多层的楼房开始建设,一般就是一扫而光。
妈妈的称呼早已成为小孩子对母亲的固定叫法。80年代生人做父母的人生下的孩子,自然都是称作妈妈。像我们这种老姊妹们都唤作娘,娘娘娘的叫着,后来觉得越发的亲了。
我娘自然是长的好看的,不过生下我来时已经是40岁的样子,她年轻的时候照照片也很少。家里经过几次的拆房建屋,照片也最终不见了踪影。即使如此年纪,我娘比那些农村妇女要好看许多,大眼睛,双眼皮,长脸,匀称的身材。自然生的孩子也被人常常称赞长的好看。我爹娶我娘的时候,家里很穷,大家在前面章节自然已经知道当时我爹是借的棉裤方才出门迎娶的我娘。当初家长说亲之后,有一次在去买煤的时候,我爹见到了我娘,害臊得骑上车子就往回走,自行车后面拴的绳子(原是买好煤之后用来捆绑大袋子,以免袋子滑落)都没来得及系好,拖着这条长长的绳子回了家。后来,两人回忆起来,我爹被我娘笑的够呛。每每听到这我都感慨那个年代的爹娘是那么的单纯可爱。
我爹推着自行车,我娘坐在自行车后面,就把我娘娶回了家。他们结婚一共花了几块钱。当初,给这段姻缘打破说坏话的村人很多,说我爹家怎样怎样,但好歹最终这段婚姻没有被谣言毁了,要不就没有我们姊妹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