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
但是女娲能补天大汉也很需要!
出于实用性,刘彻转的更快:“大汉的三皇庙,立女娲、西王母和神农。”
补天、长生不死、农耕兴国,大汉全要!
【汉朝的文学家不断地篡改历史,在后世也让其他文学家继承下来。不断篡改的结果,就是让华夏的神话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呈现破碎的面貌。】
【女娲只是一个开始,却不是结束。】
【大家能够看到,女娲是如何从一位最古老的文明创世神,不断因为文人的笔退到辅助地位。】
“文人的笔,原来如此厉害,连神的地位都能篡改。”太平公主听得有趣之余,还有些心有余悸。
自己的陵墓被李隆基都毁成那样了,那后世文人写自己,岂不是比写神还要更过分?
武曌对男人的笔有多么可恶已经深有体会,淡淡道:“男人们总说自古以来龙在上凤在下,但这是男人说得,朕偏要凤在上龙在下。天幕也说,历史上本就是先有母系氏族后有父系氏族,男人们才是篡权者。”
上官婉儿眼里异彩连连,原来文人还可以主宰神话的走向,那她为何不写一部女子的神话?
现在的女神实在太少了,男性文人所写的神话里也都是男神居多,她就要写一篇女神为主的故事,也让民间多看看女神真正的风采。
【事实上女娲不仅比盘古先诞生,就连盘古死后的化神,都是女娲先开始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样的死后“化神”被称为“尸神”,在《山海经》中非常多见,包括夸父化为竹林、女娃化为精卫,都是上古时期一种图腾信仰的演变,是古人对不死的一种幻想。诞生于三国时期的盘古死后化为世间万物,正是继承了这种“化神”。】
【而这样的化神也正好能证明创世的顺序,《淮南子》交待,女娲“乘雷车,服应龙……宓穆休于太祖之下”,这是对女娲归隐的另一种猜测。这意思是说,女娲补天之后隐居于天庭,身为皇者隐居了。
不论女娲是死后化神还是隐居,总之先有皇者隐退,才有后面共工和颛顼争霸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王充有些尴尬。
他觉得补天之说
来得没头没尾,不先撞断天柱天怎么会有缺?
天有缺了才需要补天,这个顺序听起来没问题。
但是说起三皇,东汉时期的三皇已经没有女娲了,这也让他根本没想到皇者退让之后才有人竞争新皇上去。
更重要的,是东汉的风气,已经格外的重视阴阳伦常,女性怎么能无缘无故就去补天?
不仅不能无缘无故去补天,连单身都不可以!
王充想起东汉流行的伏羲、女娲夫妻关系,有些紧张:这个不会也被天幕批判吧?
.
三国,徐整捂脸:“我那只是小说!只是小说啊!”
小说的故事怎么能当真的神话看呢,他只是从民间传说里找灵感,并不曾考据过,哪里知道真假。
后世人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还真把盘古开天辟地当真了!
被天幕点名说了篡改神话,徐整虔诚地对着女娲道歉,然后拿起笔:“娲皇恕罪,我马上改,马上就改!”
【文人的篡改不止是“女娲补天”,还有“女娲造人”。】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女娲传说,并没有“女娲造人”,反而在《楚辞·天问》中曾记载“女歧造人”:“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后世王逸注释:“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这是符合母系氏族的作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先秦时期的生育女神其实是女歧。】
“女歧?不是说她是夏朝人浇的嫂嫂,在丈夫去世后与小叔私通才有了九个孩子吗?”
——战国时期,就有女歧身份的传闻,传闻她是寒豷之妻,寡居后与夫弟浇私通,为少康误杀。到秦朝时,依然有这样不好的名声。
但是到了民风开放的唐朝,女歧反而又有了旺盛的香火。
“女歧不是九子魔母吗?的确很能生育,也很灵验,我家隔壁那谁谁谁,去拜了之后就怀了双胞胎,一连生了两个大胖小子!”
唐朝时期,民间的女子议论起来,对女歧神更为喜爱了。
天幕都说女歧是“生育之神”,那岂不是说明她们拜对了!
【“女娲造人”的神话见载于西汉《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这里记载的是黄帝生阴阳,此后女娲与诸神一起共同化生人类。】
【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