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79章 策书之鉴:从汉朝燕王与广陵王的册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9章 策书之鉴:从汉朝燕王与广陵王的册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2 / 2)

你想把他安置在什么地方呢?”王夫人说:“陛下在,我又有什么可说的。”武帝说:“即使这样,你心里想的是要儿子在哪里做王?”王夫人说:“希望把他安置在洛阳。”武帝说:“洛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富庶的地方,是汉朝的大都城。先帝以来,没有在洛阳封王儿子。离开洛阳,封在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不应声。武帝说:“关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大的。齐国东边靠着大海而城郭大,古时独有临淄中十万户人家,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王夫人用手拍着头(齐人坐时以头伏于膝上,表示敬谢),谢罪说:“很对啊。”王夫人死了而武帝很悲痛,派使者拜她为齐王太后。儿子被封在齐地做齐王,年龄小,没有孩子,立为王不久又死了,国绝无人继承,成了个郡。天下人传说齐不宜封王。

这里所说的是“受此土”的诸侯王子新封为王者必在天子社神前受土,归国后立社神作为国社,“维稽古”之“古”是古人建国必先立社之义。此即《春秋》所说“迁庙于殷社”。社神既有“授土”之义。王者初封“受土”于天子社神乃国之根本,“主土”即立社而奉之也。承祖考意即继承先人之志,“维稽古”三字是模仿《尚书》“惟先正殷正四方”等语。“宜古之道”即先王之成法,“当顺古之道”即奉行先王之道也。

在阅读了褚先生的描述后,我仿佛穿越到了西汉时期,与孝武帝和三位王子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褚先生以其文学之长,精心整理了关于三位王子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段历史。

孝武帝时期,三位王子同日封王,分别封在齐、广陵、燕。他们的命运如何,与武帝和王夫人的决策息息相关。王夫人的智慧和武帝的深思熟虑,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帝王对继承人的慎重考虑。武帝对王夫人的慰问,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关心,更是对继承人未来的深度思考。他不仅考虑了土地的肥沃、人口的多少,还考虑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齐国作为关东之国,其土地的肥沃和人口的众多使得武帝十分看好。然而,对于王夫人的提议,武帝并未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了诸多疑虑。这其中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的考量,更是对继承人能力和命运的担忧。最终,王夫人的提议得到了武帝的认可,但这也预示着齐王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王夫人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为儿子选择封地,更体现在她对儿子命运的预见。她深知作为帝王之家,权力和命运的不确定性,因此她希望儿子能在洛阳这样的大都市为王,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然而,历史的发展并未如她所愿,齐王的命运多舛,最终国绝无人继承。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三位王子的记载,更是对古代帝王家命运的思考。权力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一位身处其中的角色都充满了无奈和选择。而正是这些选择和决策,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和无数人的命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