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承平其人(2 / 2)

官员也调动颇多。

承平帝不理朝政,诸事皆由王、江二位大监和崔尚书决断,他们何家是搭上了崔家和安王,也给两位大监送了不少珠玉金银,这才能安稳求存。如今瞧着,皇帝行事荒唐,朝廷良臣被驱逐,新任官员大多是媚上谗佞之辈,也不知接下来还会如何。

不说何家叹息,朝中许多大臣也无能为力。

少时承平帝也算是聪颖,前几年处理政务虽然稚嫩,偶有任性,但少年天子嘛,也算是正常。可去年皇帝先是废后,再是发落太傅一系,重用宦官,雷霆手段打了众人措手不及,然后自己拍拍屁股回宫享乐,几乎不见朝臣,诸事皆由王、江二人代传。

他们都不明白,承平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承平帝自然不是突然性情大变。

他自幼聪慧过人,但也叛逆、好逸乐,只不过他很好的在诸位先生面前隐藏了自己的恶劣面。

当然,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掩藏得很好,他暴露过一次,此后更加小心谨慎。

王公公陪着承平帝长大,对他的劣根性十分了解。

王公公渴望权利,他不甘愿做个受人白眼的小宦官,因此他花费了自己在宫中十多年的积蓄谋得了皇子近侍的位置,开始观察这个大梁未来的主人。然后他明白,只要自己哄住了这个喜爱玩乐的少年,满足他享乐的需求,自己就能飞黄腾达。

承平元年,刚出先帝孝期,王公公便试探着怂恿承平帝斗鸡斗蛐蛐,后更甚,令宫人与猛兽相斗,幼帝好玩之心被勾起,为此荒废课业。

当时的内宫大总管曾是先帝的心腹,见皇帝逐渐移了性情,便以雷霆手段收押、刑讯了皇帝身边亲近的几位内侍宫女,揪出了兴风作浪的王公公。

顾太傅几人私下劝谏无成效,得到苏总管审出来的供词后,便请出先帝遗命,要求皇帝远小人,规束自身,诛杀引诱皇帝之人。

承平帝才十岁,被几位先生的疾言厉色和不要命的架势吓到了,他妥协了,在江公公的提示下,搬出忠厚老实、痛心悔过的模样。

此后承平帝一直表现得规规矩矩,但私下里让人替换了本应被打死的王公公,此后对于这位对自己百依百顺、让自己十分舒心畅意的太监,承平帝更加亲近和喜爱。

顾太傅几人被皇帝诚恳的态度迷惑了,而王公公试探成功,和几位重臣的仇怨也结下了。

经历了此次“逼迫”,承平帝派江公公筛选了一批宫人,经过五年的准备训练出了一支五百人的亲兵。

此时他已经可以名正言顺亲政,暗中的力量也已经积蓄足够,苏公公也在两年前突发恶疾离世,宫中已被他掌控,为了让自己不再受几位先生的掣肘,承平帝决定除去先帝留下的那批老臣。

但他又是有原则和底线的,他知道太傅等人忠心为国,所以小皇帝炮制了“证据不足”的谋反案,流放了太傅一系;他也知道王公公贪恋权势、排除异己,因此在王公公清洗朝堂、定罪之时大多是罢免,而非抄家灭族,对上书求情的钟将军也只是调任。

承平帝把监察重任交给了王公公,但宫防依旧交给更信任的江公公,在朝中也暗中扶持崔、郑两位尚书等臣子。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方便自己享乐。

但承平帝不清楚,他深深信任的江公公并不清白,甚至对他父亲和爷爷有着血海深仇,而这份怨恨江公公从未忘记。

江公公并不姓江,他原来的姓氏也不重要。他母亲姓徐,是先太子妃娘家送进宫的一位产婆,就是建平帝那位中毒难产的原配,因建安10年的东宫中毒案被牵连,父母哥哥都被处死,只江公公当时刚出生半年,还未登记户籍,逃过一劫。

后来,江公公通过中州王氏的人脉改名换姓后入宫,分到了大皇子身边。从满月开始他便一直陪着这位建平帝的独苗苗,用自己全部的心力换取了魏延志的喜爱和信任,不负所望的在承平帝心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帝不知道、承平帝也不知道、几乎所有朝臣都不知道,自建安10年开始,一张阴谋的大网就已经笼罩了大梁,如今正在缓缓收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