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把它拿出来,以拯救人类呢?如果鲧成功了的话,人们一定会追究天帝消灭人类的罪恶企图的。幸亏鲧没有成功。如果鲧不死,如果采取堙障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他会成功的。当然,鲧即使成功了,也是违背了天帝的本意。所以,他是非死不可的。
有人说:不对。鲧的儿子禹后来治水成功了,尧舜为什么不杀禹,舜还把帝位让给了禹,让他成了开创人类新纪元的第一人?这和天帝没有关系,但和尧、舜有很大关系。他们不会听任天帝毁灭人类的。要是人类没有了,他们的“帝位”岂不是也就没有基础了吗?他们是联系神话与历史的过渡环节,是联系天上与人间的中间层次。在他们之前,人类犹如蝼蚁,完全在大自然的操控之下;在他们之后,天帝退隐,尧舜代替了天帝,以人抗天,人类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尧舜要把人类引到哪里去?他们自己知道不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正反三台利益冲突的结果。
在华夏上古神话中,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方法不当,九年都没有把洪水治好而被杀,死后变成一头熊。大禹子承父志,用“疏”的方法,最终把洪水制服。最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这是一般人接受的神话版本,也相当于是官方版本。但是历史本来就迷雾重重,何况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神话!细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个版本里面其实有很多疑点。
鲧是被谁所杀?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不同说法。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同书《僖公三十三年》却载:“舜之罪也殛鲧。”同一本书都有两种说法。
多数史书都说杀鲧的是舜。《国语·晋语五》:“舜之刑也亟鲧。”。《尚书》、《史记》诸书也基本将此案的主判者认定是舜。鲧是被舜判罪而流放、杀害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鲧被谁所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被统治集团杀掉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鲧真的是因为治水无功而被杀?
很多史书一般都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获罪。如《国语·鲁语》说:“鲧障洪水而殛死。”《史记·五帝本纪》说,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认为鲧治水用“障”与“堙”(即堵与塞)的办法而不用疏导的方法导致失败。
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在鲧治水的时代,木、石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治洪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鲧用这些原始工具兢兢业业辛苦了九年,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治水还没有成功,顶多判个渎职罪,让他引咎称职就是了,肯定罪不至死。
第二,鲧的儿子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但是用时十三年,也超过了九年才成功,为什么舜没有在第九年的时候问禹的罪呢?这也说明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
许乐在写到这一点的时候,专门写了一句“是否是因为他进行疏导到现在的位置,那里荒无人烟,所以造成的伤害比较小呢”?
第三,鲧治水其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传达的信息是,鲧不但治水很卖力,而且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帝的神土来治水,因为冒犯了帝的权威而被杀。这里并没有说他治水没有效果。连屈原都在《天问》中为鲧鸣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眼看就要成功了,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由此可见,鲧根本不是因为治不了水而被杀的。他的死,应该另有原因。
那么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鲧曾经反对舜继天子之位。《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羽山。”意思是鲧违抗了帝命,所以被杀死在羽山。那鲧是怎么违抗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是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
这些史籍里都没有说鲧是因治水不力而获罪,而是因为不满尧把帝位传给舜而得罪了尧,从而被杀。另外,从鲧说自己“得地之道”的说法看,鲧作城,他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说不定那时他治水已经成功了,只是后来被杀后,统治集团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修改了历史。
第二个原因,鲧是舜的竞争对手。鲧除了是一个治水专家,其实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可能是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出身豪门,妥妥的“帝三代”。难怪他敢骂舜是“匹夫”了。
鲧根红苗正,有能力,还不服舜。舜能容他活下去吗?所以说,鲧是必死无疑,不论他治水有没有成功。何况,舜根本不会给他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