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名园秘事> 第三十五章进条陈太后震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五章进条陈太后震怒(2 / 2)

在炕褥子上,洇湿了一大片。

敬茶的小宫女芸儿抢上前拾起茶托、盖碗,看了看并没打碎,就近的宫女们忙围过来把炕褥子擦干。芸儿拿着盖碗一溜小跑到大院西南角的茶炉处,管茶炉的老太监刘公公见她过来已经把开水壶提起,见芸儿把盖碗放在茶几上的景泰蓝大盘子里,立刻浇开水把盖碗、茶托冲干净,芸儿随即用白布擦干,再把盖碗放到茶托上。刘公公见芸儿脸色煞白,悄声问:“出什么事了?”芸儿并未回答,只向他摆了摆手,因为实在说不清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太后看着看着折子突然龙颜震怒,至于个中原因谁猜得透哇。芸儿麻利地往盖碗里续上茶叶,刘公公沏上开水,芸儿盖上盖儿托着茶托快步走回乐寿堂,悄无声息地把盖碗重新放在炕桌上。

宫女、太监们看到太后脸色的变化,全都战战兢兢、屏息敛气,低头看着地。

苏萍看出太后暴怒的神色,心中甚是困惑,我写这奏折真是如履薄冰、字斟句酌,没有哪句话伤害到她,她何以震怒至此?把这奏折从封皮到内容细细回忆一遍,真的是倍加小心,没错呀。忽然心中一惊:坏了,我写的是简化字,清朝人怎么能看懂?但是繁体字我也不会呀!没想到一份奏折竟惹下祸端,但是这一层原因也没法儿向太后解释呀,这可怎么好?

太后索性把这些折子推到一边,不看了,转脸看了一眼荣儿,荣儿立刻趋前把水烟袋点燃。太后把水烟袋捧在手里,心里思量着:按说苏萍这丫头平日对我何等恭顺,今儿个是怎么啦?且慢,别是另有原因吧。这丫头平日所言无不应验,似有神助,我早就怀疑她来历不凡,莫非,她写的是天书?想至此又把苏萍的奏折从匣子里拿出来,咕噜咕噜抽着水烟逐行逐字看下去。还是看不懂。怎么办?问苏萍?她必得耻笑我根基浅,传一位大学士来问问?一样啊,大臣也得耻笑于我,算了,留中吧,于是把这份奏折又扒拉进匣子里。

这样想着,心情略微平复了些,只是自此以后太后看待苏萍,似乎隔着一层云雾。

过了几天清虚观的道长太乙真人进宫问安,并进呈了几幅辟邪的符篆。看到道长画的符太后想起苏萍的奏折,既然这老道会写符篆,想必也看过天书,也许苏萍的字他能认识?但怎么问他呢?想了想问道:“老神仙,你虽然贵为仙家,然而也一向心系国事,这份条陈所言之事甚是要紧,你不妨看看,有什么见解尽管直言。”

太乙真人接过苏萍的奏折,展看之下也懵住了。这是什么字,没见过呀。早就听说西风寺的和尚看我们清虚观香火旺盛心中不忿,背地里说我的坏话,说我装神弄鬼并无真才实学,今天太后一定是想考考我。绝不能说我不认得,于是装摸做样仔细看下去,并煞有介事地捻捻胡须点点头。

这里边毕竟有些字是不曾简化的,比如“日本”、“海”、“兵”等等。总之吧,说的是中日之事,言及战事的胜败。近来到清虚观来进香的王公大臣也常常说到中日的话题,既然如此,太后想知道的必是中日能否开战以及一旦开战胜负如何。然而这样重大的话题一定要慎之又慎,说错了岂不要搭上性命?看来顺情说好话才是避祸之道。而写这折子的必是太后的重臣,我需得褒扬他才会让太后高兴。打定了主意又装摸做样摇摇头叹了口气道:“贫道乃是方外之人,岂敢妄议国事?”

太后说:“但说无妨。”

太乙真人说:“这份条陈乃是世外高人所撰,此人曾得我道家真传,精通黄老之学,擅甲骨,通符咒,博古今,知未来。条陈里说道日本觊觎我大清的国土,有意进犯,所幸我大清国有三位天尊照护,令日本望而生畏,知难而返。至于条陈中其它内容,因其泄露天机触犯天条,贫道不敢妄言。”

太后暗笑:老滑头!完全是胡诌,这哪里是苏萍见解?跟苏萍的见解刚好相反,再说苏萍何曾说起过什么天尊?看来他也不认识奏折里的字。想至此稍感释然。

哎,苏萍这丫头,跟我打的什么哑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