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的场合,他敢和张教授开玩笑,笑着说:“那我来找您,有用吗?”
两人走到了绿地的尽头,前方横着一条六车道大马路。
张教授停了步,站在马路边的一排栏杆前,平视前方川流不息的车队,问:“梁焕,你有没有设想过,10年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变成什么样?”
梁焕停在他旁边:“现在发展得很快,不断涌现出新事物,10年后……应该方方面面都和现在不一样吧。”
“就论信息网络方面呢?”
“这方面的话……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移动端也在兴起,再过几年,应该会全面步入移动网络时代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
“不止。”张教授摇摇头,“工具的更新如果只是带来了方便,那这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当网络变得更加便捷,存储器的容量和存储技术不断提升,存在于这个庞大网络中的信息量将会呈指数级增长,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信息量爆炸的世界里。”
话题扯到张教授近期关注的方向上了,梁焕洗耳恭听。
“当全民皆可上网,全民皆可发声时,只要一连通网络,你就将被庞大的信息流包围。这些信息中有你需要的,但更多的是无用、重复、错误、甚至糟粕,人们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筛选信息。”
“但遗憾的是,你只有一颗脑袋,这颗脑袋还十分喜欢偷懒。它只允许很少的经过反复记忆的信息量存入磁盘,而只过一两遍的都很快从闪存清除掉,存储速度远不及信息量增长的速度。”
“不光存储能力差,这颗脑袋的信息处理还十分低效,信息量一大,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度下降,还易疲劳,可能常常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人脑可真不是个好的处理器,由计算机来帮助人脑处理和筛选数据将是个必然的趋势。以后,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模型一定会越来越多,人们将依赖计算机给出的建议来做选择和决定。”
“大数据可能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张教授的最后一句话让梁焕骤然想起论文里的那句:你以为你想要的,真的是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吗?
自己不一定清楚,但大数据清楚。
“你刚才给我描述的这个模型,我的话,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先行试验。”
张教授继续道,“现在技术还不到位,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用户自行输入,未必准确。但试想,如果将来发明出一种随身探测器,它能接受到你本人接受到的所有信息,包括你对你身体各部位的感知,和你对来自外界刺激的各种感知,并全部储存起来,那么它就会知道你的一切,将自动生成输入数据,随时随地为你算出一个结果来,随时随地告诉你你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梁焕一时失语。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想把这个方向的研究赶紧做起来,因为,大数据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而我们对此做的准备,显然落后于人。”
“……我们?”
“我们国家。”
“……”梁焕瞳孔都一敛。
“信息处理技术落后,将来AI技术也会落后的。高科技领域赢者通吃,你落后一时,可能就会被永久占领。就像操作系统我们只能用微软或者苹果,没有自己的,也不太有可能发展起来了。”
话题忽然扩大且沉重,梁焕一时没说话,手肘撑到面前的栏杆上,听着前方车辆呼啸而过的声音,一些思绪在脑中若隐若现。
“梁焕,在GIT,没有人向你讲解这个模型本身吧?”张教授问。
梁焕诚然:“没有,我只负责开发。”
“我想也是,要是你已经弄清楚了这个模型的底层逻辑,也不会来问我了。”
张教授转头看他,微微带笑的目光意味深长。
“不是要让你背负什么枷锁,但你要知道,信息技术水平往小了说,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大了说,是可能影响到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甚至国防安全的。”
“GIT是美国公司,而你是个中国人,他们可以把你培养成最高效最好用的程序员,让你当一颗螺丝钉,但那些最关键,最核心,最具值价的东西……”
他毅然摇头,“不会教给你。”
“所以我一直说,对你而言,GIT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
那个晚上,张教授的一席话在梁焕脑中停留了很久,当初没有推荐他去GIT实习的小疙瘩也彻底释然。
他感激张教授的倾囊相授,但并不认为这会改变他的目标,毕竟,他经历过什么,张教授并不知道。
然而梁焕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之后,当GIT向他开启通往美国进修的大门时,他却毅然转身,离开GIT,去了一家刚起步的搞数据挖掘的小公司,拿着远低于GIT的薪水,一直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