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卿自然不是赵泗,而是甘罗。
但甘罗情况特殊,既是名臣甘茂之孙,又是丞相吕不韦的门客,其中盘根错节,政治场上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和赵泗,完全是两个概念。
因为,赵泗不是谁的代表,他是切切实实因功拜为上卿……
霎时间,群臣为之侧目。
实际上赵泗这个名字从很早之前都已经是大秦朝堂上不可忽略的对象之一。
但是赵泗这人,不沾事,每天忙活的东西大部分是始皇帝的日常起居,且被始皇帝带在身边培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涉足大秦官场纠纷。
而现在,被始皇帝一手养大的潜龙,被正式放进了名为朝堂的决斗场之中,成为了三公九卿的预备役。
赵泗接受始皇帝的拜官以后看老老实实的站会原位,但是聪明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爹不亲娘不爱的咸阳留守官员或许不清楚其中内里,但是跟随始皇帝大巡天下的官员却心知肚明。
至于其他人等,大部分都是生编硬造,无非就是乡野之间有贤名等等……
荐官这种较为原始的人才选拔方式,可操纵性实在是太大,若不是当今皇帝是始皇帝,谁都不敢玩的太过火,若不然现如今的朝堂早就群魔乱舞了。
始皇帝自己内心是有主见的人,就算偶尔有所犹豫,也会在事态升级之前做出选择,最关键的是始皇帝做出选择以后会替臣子扛锅,就算错了也不会因此迁怒,因此朝堂之上也就没有过于激烈的争斗。
李斯在赵泗拜官以后,继续开口。
当然,就喜欢拿着朝臣逗闷子看狗咬狗甚至故意挑起群臣争执的君王例外……
就连老神自在已经不干涉朝堂事物纯粹是来充个吉祥物的王翦听到了李斯的举荐都下意识皱起了眉头。
说急眼了那是真干架,绝不仅仅是放放嘴炮。
李斯开启了长篇大论模式,先是简单叙述了一下沛县八人众的才能和过往表现以及事迹供朝臣评判。
他的风云时代,已然过去了……
让王翦重新担任太尉,掌天下兵事,可以很好的压服迁贵令执行之下的不满。
赵泗和始皇帝那么亲近,又被始皇帝带在身边培养不知多少时日,绝不仅仅是一个上卿就能够草草结束的。
好在,大秦核弹级别的战术武器,还活着。
王翦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仅从王离的只言片语之中推断,就知道赵泗在始皇帝心中是何等地位。
若是以前王翦或许还有想法,但是他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孙子和赵泗也算交好,王翦自然也懒得多操心。
李斯嘴里举荐的,全部都是赵泗的门客。
当然,编的也算。
李斯举荐了那么多人,又把控了咸阳城的泰半卫戍,再加上李斯自己又是三公之首,有人反对那是再正常不过。
实在没有什么代表性事迹的就硬编……
所有人心中都大概有了估计,等待着李斯开启下文。
“李斯不似不智之人。”王翦看向站在自己身边的孙子王离轻声开口询问。
“准!”
谁赢了,谁就有理……
萧何曹参是吏员出身,刘邦是沛县亭长。
一长串人员荐官从李斯嘴里蹦出来,朝臣为之侧目,哪怕是李斯也很少一口气举荐这么多官员,而且举荐的位置虽然官职不大但却十分紧要,囊括算下来,竟然将咸阳城半数兵力守备和日常事务囊括其中。
李斯退回原位,大秦新任最年轻的上卿,终于上前一步,准备开始自己在大秦的
李斯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将赵泗手下门客的人事任命说完,群臣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看样子李相的人缘也没想象中那么好,也就得亏皇帝是始皇帝,但凡君王稍微软弱一些,只怕就不仅仅是喧嚷,而是要发展成全武行了……”
政治的基础说到底还是兵事。
王翦是领兵打仗的,对这种事情很敏感。
是赵泗手底下门客的一长串荐官请命。
“臣听闻,乡野之中,应有遗贤,陛下大巡天下,臣查有乡野遗贤,可为大秦所用,沛县之中,有干吏萧何……臣请荐萧何为咸阳县令,曹参为咸阳县尉,周勃为咸阳县丞……”
朝堂的喧闹直到始皇帝发表意见一锤定音,才算告一段落。
王翦闻声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微微皱起的眉头复又舒展,坐在轮椅之上复又眯上眼睛神游天外。
相比较于赵泗拜为上卿的水到渠成,赵泗手下门客的人事任命就显得颇为敏感。
“李相这也算是替我背了个锅……
王离是个话痨,才回到家就跟王翦把大巡天下时发生的事情讲了个差不多。
有些事情,皇帝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