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宁萧却是求他们再入朝堂,科举入仕,武举入营都可以,只要有才有品,能为齐国效力,他都欢迎。
宁萧姿态摆得低,话语真挚,眼神真诚,但这几家人依然心存疑虑,不敢答应,更不敢相信。
无奈之下,宁萧只能说,“陛下年幼,你们当真放心把他交给我?”
“齐国内忧外患,强敌在侧,虎视眈眈,若皇位之争再不结束,只怕来日便是亡国之祸。”
“本王以己身性命为誓,今日之言,一字一句皆发自真心,出自内腑,若掺杂半句谎言,必不得好死,死无葬身之地!”
虽是古代架空背景,但对这个小世界的人来说,誓言不可乱发,一旦许下,便被天地重视,若有违誓,定遭天谴。
摄政王敢立下如此重誓,就说明他并未撒谎,确实是出于对齐国未来的考量,寻求帮助。
大奸臣系统翻了个白眼,宁萧当然敢随便发誓咯,谁让他拿的是原身的身体来发誓?
再看宁萧不曾闪躲的眉眼,秦家等几户人家终于动摇了,这是摄政王给出的台阶,下与不下,皆是为难。
最后,秦家等几户人家先后做出选择,为宁萧的誓言,为齐国的子民,愿意再拼一次,哪怕真是陷阱,他们也不惧,愿赌服输。
于是,在宁萧的安排下,秦家最有才能的长房长孙秦嘉义,卢家最富仁心的二房长子卢闵,甘家最善农田桑事的长房次子,分别到了宁无忧身边。
他们三个将主要负责教导新帝,联合其他被宁萧选中的寒门学子,勋贵后裔,组成只属于新帝的势力。
剩下的则根据实际情况,派到不同的部门,和其他新进人才有步骤的接过张阅等人手中的权势。
而在这些人上手,能维持户部等重要部门的正常运作时,一干摄政王的心腹由张阅带头,随便找了个借口,各自归乡。
带上家人,收拾好行李,张阅等人将到齐国的沿海城镇定居一段时日。
宁萧则有意识的协调各方,确保围绕在宁无忧身边的朝堂势力稳定在三方制衡的局面,任何一方都休想做大。
一旦有放肆的苗头,必会被他巧妙分化,反正通过招贤纳才榜招揽到的人才应有尽有,不缺人用。
在宁萧完全退出齐国后,齐国的未来便得看宁无忧的本事了,他不会继续掺和。
安排完一应事宜,宁萧彻底的放开手,让张阅等人想办法拿出一个章程,选定建国之地。
偶尔进宫,逗逗宁无忧,顺带检查一下秦嘉义等人的上手程度,却不曾干涉过众人的行动。
一开始的时候,秦嘉义等人不免紧张,忧心宁萧鸡蛋里挑骨头,随便找个借口向他们发难。
但一番接触下来,看宁萧的样子,确实一心为国,并无篡位之心,且已逐步退出朝堂,便又松了口气,不免佩服他的坚定。
皇权至上的诱惑,世人难挡,偏偏他屡次放过登基为帝的机会,不得不叫人拜服,重新看待他。
回头一想,若连箐母子安分守己,或许宁萧会一如既往的捧着他们,时机一到,便像现在这般交出权柄,逐步退走。
偏偏连箐母子不识好歹,非要作死,这才招来杀身之祸,可见有些人便是有那个命坐上高位,也得看有没有运来维系。
宁萧为宁无忧做的事,陆陆续续的传到康王所属的封地上,令封地子民既开心,又忐忑。
他们的小世子当皇帝了,摄政王待他很好,且已表现出退出之意,但谁知道以后如何?
毕竟兵权依然掌握在摄政王手中,招贤纳才榜又是摄政王搞起来的,那些说是为小世子准备的人才,真的只属于小世子么?
前路难明,人心难测,任何事都不该过于乐观,过于飘然。
故不能大意轻狂,得且行且看,只希望天公垂怜,庇佑他们的小世子,好让九泉之下的康王和康王妃安心。
说起来,康王才德兼备,身份合适,若先德妃肯争上一争,未必不能将康王推上皇位。
端看康王封地上子民的表现,便可知他是一个深得人心的好王爷,连带着他的儿子也被子民们记挂。
可先德妃不敢赌,若她自己,赌输也无妨,可她不能拿儿子的命来赌,谁知道为着争皇位,那些豺狼虎豹能做出什么事来?
无奈,便是她一退再退,也没能护着康王到最后,一朝转折,倒是她的孙子坐上了皇位。
宁萧抱着宁无忧,点点他的脸,轻声道:“小娃娃,你长大以后,最好是个合格的帝王,不然……”
宁无忧大大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宁萧,忽的咧嘴一笑,眉眼弯弯的样子叫宁萧说不出话了,可恶,居然卖萌!
齐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