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都分门别类地建了文件夹。
的确有这么一座飞行学校,名叫KET飞行学校。始建于20世纪初,并于30年代末因为资金问题申请破产。学校总共存在了三十多年,对应国内的时间,差不多就在民国年间。
客户在听到朱婉微问KET飞行学校时,还惊讶了许久,因为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听说过这所学校,他们本国人都很少,更何况是外国人,市面上关于这所学校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
不过少归少,但也不至于一点儿都找不到。
KET飞行学校在1930年代面向全球招生,不限性别。
资料显示,在这所学校提出招生计划的第一年,便有中国籍学生申请报名。但或许是当时签了保密协议之类的原因,就现有资料来看,只能看出那名女学生姓秋,于1934-1936年就读于KET飞行学校,其他信息,一概没有。
母亲说,更多的,客户也了解不到,毕竟人家只是在日内瓦出生,并不是研究历史的。
温砚岭向她道了声谢,并让她向客户转达自己的谢意。
他看了眼学校存在的历史,正好是国内的民国时期。在那个年代,能去欧洲求学的,大多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这么看来,秋氏应当是名门之后。
在那个重男轻女极度严重的社会,能让一介女流出国深造,想必她的父母思想也极其开明,至少是受过西方教育的。那会儿国内开了西洋学校的,无非就那么几座城市。
温砚岭在脑中列举了几座城市名,想到《海底月》剧组曾在安城取景,他便草率地做了个假设,假定秋氏是安城人。
秋氏在KET飞行学校就读期间,正好是安城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去欧洲求学,有什么因果关系吗?还是说,只是巧合?
1937年,中国空军曾奉命对位于安城的R国陆战队进行轰炸,秋氏在1936年于KET飞行学校毕业。那么那场战役,是否有她的参与?
记得池零露曾问过他安城战役的最终结果,所以秋氏和她有什么联系?
温砚岭静静地思考着,他觉得肯定是自己想多了,秋氏能和池零露扯上什么关系呢?二者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完全碰不着。加上她们姓氏也不同,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他只是想了解池零露,可这些人、这些事未免离她也太遥远了些。
那池零露又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到的这所学校和这名飞行员?
明明它在几十年前就不存在了,早于她出生很久很久。
还有秋氏,更是找不到丁点儿资料,她又是从哪里得知的消息?
温砚岭想不明白,恰好这时厉词安给他发来一条消息。温砚岭点开来,是一个名片推荐。厉词安在名片底下备注了朋友的名字,是他那位研究历史的朋友。
温砚岭当即向其发送了好友申请。
另一边,秋疏桐看完剧本,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忽然接到了夏苒的电话。
秋疏桐瞬间有些茫然,不知道她打电话来有什么事。犹豫了几秒,才接通她的电话。
接通的第一瞬间,她便开始后悔了。
夏苒应当是在某个酒吧鬼混,背景音听来十分嘈杂、刺耳,不断有金属乐冲击她的耳膜,一阵一阵,刺得她耳朵疼。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问好,秋疏桐就忍不住将话筒挪远一些,远离她的耳朵。
本来还觉着泛起了一丝困意,因为这个电话,秋疏桐瞬间清醒了。
她主动向夏苒问好,并问她:“是有什么事吗?”
夏苒过了好久才回她一句:“没事就不能给你打电话了吗?”
秋疏桐无奈,耐着心听她下文。
然而夏苒看起来并没什么正事要说,而且她仿佛很忙,每当秋疏桐提起一个话题,就会有人走过去跟她搭讪闲聊,以至于秋疏桐每说一句,都得等她跟别人聊上半天再回答。次数多了,她也有些不耐烦,想着找个借口挂断电话。
“要没什么事的话,我就挂了?”秋疏桐说。
等了她两秒,正当秋疏桐以为夏苒又被别人牵绊住时,忽听她着急开口:“先别挂!有事,有事。”
秋疏桐便没有挂断电话,等她继续说。
又等了几秒,夏苒似乎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那些聒噪的乐声立时消失了。
接着,秋疏桐就听到夏苒开口说:“我找到钱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