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一起去,各自挑一支笔筒。”却又忽然想起大儿子来,“你们大哥呢?怎么不见?”
萧祐嘴快:“大哥出去听......”
萧祺赶紧抢过话来:“听大哥提了一下,他似乎去马场了。大约是练习骑射去了。”
天子一听两兄弟的话对不上,见萧祺瞪了一眼他弟弟,心中猜测,估计老大肯定不知道哪儿玩去了,不免就有点儿不高兴:“他当哥哥的,也该好好给弟弟们做表率才是。罢了,走吧,去挑笔筒。”
兄弟二人便跟着天子一道,天子回去后急忙召集了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还有内阁两位大臣,讲贾府和平原侯府的事儿摊开来,非常直接。
刑部尚书石川已经年过五十,在这个位置上也有好些年头,太上皇当年提拔他,如今跟了天子,最是老成持重的一个,这会儿便依照律法讲了一遍,按照律法,那么贾政和平原侯唐尽忠,一律都要降职,至于他们家的奴仆,依律判刑,赖家兄弟判刑二十年,唐家那仆人罪责更大,需流放关外。
至于贾政和唐尽忠二人降职,具体还需要天子和吏部商议。
三日后,两桩案子一起审理完毕,唐尽忠官降两级,调任鸿胪寺左寺丞,贾政官降一级,调入翰林院担任典籍掌管。
明面上看起来,还真是一视同仁。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大理寺和鸿胪寺差别可大了,大理寺,三法司之一,跟刑部、都察院在一块儿,天底下所有的刑名案件,大理寺要进行复核。可鸿胪寺只管接待外宾来客,平日里就是个清水衙门。唐尽忠此番降职,对忠顺王忠孝王那边来说,可就是大损失了。
而贾政呢,本来不过一个工部主事,他为人又迂腐,在工部根本没有什么升迁的可能,如今天子考虑到贾政的性格,将他调任翰林院去掌管典籍,反倒是能够利用其一板一眼的性格,同时这一项差事也不容易出错,不让别人抓他的把柄。
忠孝王和平原侯府虽然极端不满,可事情已经经过了刑部,御史台都找不出一丁点儿毛病来,何况平原侯府本就心虚,如此一来他们便不敢再多言语。
消息传回宁荣二府,贾母这才彻底松了一口气:虽然知道林丫头已经在太上皇那里说过了,可贾母也没有想到会出来平原侯府的事儿。
探春得到消息后,也与黛玉姐妹一同往贾母房中来,到底贾政也是降职了,姐妹们想着过来安慰贾母一番。
哪知道贾母却很是明白:“这算什么,再说了,你们老爷能去翰林院,还更好了。”贾母很是了解自己的儿子,读书不太行,当初就是因为科举无望,丈夫死的时候才会上本保举,为人也不灵活,工部的差事勉力去做了,也只能是平平无奇。
“现如今反倒是家里的事儿更要你们操心。”贾母指的是,如今赖家两个都被关进了大牢,宁国府和荣国府都换了大管家,大管家可不是简单的,如今荣国府这边是林之孝暂时担任,依着探春提出来的建议,先管理三个月看,若是差事办得好,才能留任。
“我们和琏二嫂子商议了,以后也采取林妹妹家里那样的考核办法。”探春见贾母并未生气伤心,到也就放下心来,一面说起管家的事儿,“家里的奴仆,无论大小,不管做什么差事,一律都有要求,我们一开始就清楚明白的将规矩和要求告诉他们,若是犯错了自然就要受罚,但若是差事办得好也有奖励,奖惩制度也一并写好条陈,宣读给他们听。我们半年考核一次,依照考核的好坏,给与奖励与惩罚。”
贾母一听,来了精神:“好,这个法子很好,不只是奴才要按规矩办事,主子们也得按规矩才好。你们先将奖惩条陈写好,拿过来我也瞧瞧。”
“是。”探春和迎春一起答应了,迎春又说,“林妹妹家就这么做的,我们几次去玩,林妹妹那边虽然主子不常住,可规矩一丝不乱,所有事儿都有条有理的,让人十分羡慕。”
贾母点了点头,她也去过林家老宅,的确是做得很好。
祖孙正说话呢,元春宫里差来的小太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