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羊肉一起熬了锅汤药,而后又将肉和药草捞起来剁碎包在面皮里一并煮熟——这便是‘饺饵’了。】 【仲景前辈把饺饵连着汤药分给穷苦的乡人吃掉,那个冬天他的家乡再也没有人被冻坏耳朵了!】 张仲景:【………】 张仲景不小心捻掉了自己几根胡子。 华佗笑呵呵地说道:【看来仲景兄这个长沙太守可谓是富得流油啊。】 众所周知,明代小说是华夏文学史上一颗明珠,这也导致李时珍这个明朝人掌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许多东西到底是好事者编的还是真正发生过的已经难以确定了。 反正到了明朝,张仲景已经普遍被称为“张长沙”,据传他在担任长沙太守期间,曾经在官衙中给人看病。于是本来官员在官衙办公才叫做坐堂,后世也将大夫坐镇医馆给人看病称为“坐堂”。 至于这些传说故事有几分真几分假,就只有说的人自己知道了。 毕竟张仲景本人又不晓得后世到底是怎么编排他的。 哦不对,现在他晓得了。 须知东汉末年灾害连连,粮食短缺是常有的事,面食这么精细的东西连富贵人家都不会顿顿吃,想拿来大面积派发着实不容易。所以这又是面皮又是羊肉的,张仲景也不确定自己当完长沙太守以后发不发得起。 现在他们的共同目的是要引起霍善的学医兴趣,张仲景也没辩驳李时珍的话。 霍善才三四岁,哪里会计算成本,他听完饺饵的做法和功效以后便想到冬天自己耳朵挨冻的感觉。 吃饺饵,不冻耳朵! 霍善眼睛亮了起来。 李时珍见自己的办法奏效,又给他讲了几种能当药来吃的馄饨。 比如腹泻可以用白扁豆花和猪里脊肉做馅。 比如脾胃弱乏可以用黄母鸡肉做馅。 这些馄饨又好吃又能治病,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时珍循循善诱:【这些都记在我整理的《本草纲目》里头,你有空可以看看。】 霍善连连点头,二话不说跑回家问李长生:“师父,你会做饺饵吗?你会做馄饨吗?” 李长生:“………” 这都是什么东西? 许多吃法哪怕已经存在,与后世的叫法还是不一样的,何况寻常百姓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白面,哪里能琢磨出什么吃法?所以大伙哪怕拿到了白面,顶多也就拿来做个饼,蒸出来的叫蒸饼,煮出来的叫汤饼。 根本没后世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花样。 李长生并不急着说不会做,而是仔细询问霍善饺饵和馄饨是什么、他又是从哪里听来的。 霍善道:“别人告诉我的。” 至于是谁说的,他又讲不清楚,只说是个长胡子的小老头儿,很老很老,但很小很小。 李长生认真琢磨着霍善的话。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霍善说起这“小老头儿”了,起初他以为是村里哪位老人家,观察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不是。 既然是旁人看不见的存在,又切切实实地告诉了霍善不少新鲜东西,那便是霍善自己的机缘了。 李长生道:“我试着给你做做看,但你往后不要再和旁人说起那位老人家的存在知道吗?” 霍善点点头,想了想又摇起了小脑袋,纠正李长生的数量问题:“四个!” 不是一个小老头儿,是四个小老头儿! 冷不丁被曝光的李时珍四人:“………” 李长生很快反应过来霍善话里的意思,更认真地叮嘱道:“不管是几个,都不能跟旁人说。” 霍善麻溜答应下来。 见自家徒弟这副天真懵懂不知事的模样,李长生不免想起了那日在县城里遇到的那两个人。 倘若那两人真的带着霍善的亲生父亲找上门了…… 李长生知道自己不可能拦着不让他们父子相认,只能压下心里的担忧对霍善笑道:“正好井里还放着两块肉,一会就拿来剁了做馅。面皮的话,我和你师弟多试几次看能不能做出来……” 霍善听后开心得不得了,继续跟李长生提建议:“先吃馄饨,肉馄饨!天冷了,吃饺饵!今年冬天不冻耳朵!” 李长生自是想今年继续和霍善一起过冬的,闻言对他的要求照单全收:“好。” 霍善得了李长生的允诺,开开心心跑去和他师弟分享自己刚知道的两种肉馅面食。 面食,他的心头好。 肉肉,也是他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