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沉沙> 三百一十、星垂平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百一十、星垂平野(1 / 2)

昭国建元二年十月下旬,秦王、中山王因勾结匪寇起兵谋叛,于关中之地伏诛。是日,姜昀于故骊山行宫就乱党从犯之事明定陟罚,以正百官之心。此后,大军于骊山扎营,待休整得当后,便将随姜昀返回洛都。

当夜朔月如晦,风停云止,自骊山山间极目远眺,唯见星垂平野,泾渭流深。

姜昀摒退左右,独自立在山腰栈桥间临崖而望。直到远处的城池之间已是灯火阑珊,他方才恍然似的回了神,举步欲往山下折返。也正是在此时,曲折的山道之上忽有灯盏明灭摇曳而来。

见此情形,他便也就此驻了足,右手悄然地按上了腰间的佩刀,静静望向那几盏拾级而上的灯火。那一行来人尚未行近,当先之人便已朗声道:“陛下,有西域的来信。”

“呈上来吧。”姜昀并未就此松开按着刀柄的手,直至看清跟在两名亲卫前来送信之人时,方才微笑颔首道,“倒是有劳元祈专程走这一趟。”

姜攸宁应声将手中的书信递出:“是臣分内之事。”

“此处不过你我,何必如此生分。”姜昀已然摒退了那两名引路士兵,颇为随性地开了口,“罢了,元祈可有雅兴陪我赏一赏此处的夜色?”

他神色不改地迅速看过信中内容,而后将其放在灯笼的火烛之上缓缓燃尽。

姜攸宁见此,便也应声道:“……是。”

姜昀似是轻轻地笑了一声,当先转身举步循着栈道向山巅而去,姜攸宁自是快步跟了上来,却仍是维持着些微的先后之别。

“关中此战终归可算是顺利,只可惜未能将秦王勾结的一干江湖匪寇尽数剿灭。”

“听闻这一行匪寇素来狡兔三窟,此行能够攻其不备破敌近万,臣已觉实属不易。”姜攸宁言辞之间仍旧恪守臣节,他思索了片刻,又道,“不过,依照臣的猜测,他们若能在此时仍能游刃有余地脱身隐匿,只怕是在大昭领土之内又另有接应之人——只是未必便是朝中之人。”

“不知来日清剿之时,元祈可还愿入局?”

“是臣于关东陟罚有失,致使新政不成,更令勋贵生了异心勾结匪寇,如今若是无端退避,便有失人臣之道。”

“关东之事,并非元祈一人之过,你也不过是奉我之命行事。”姜昀这样说着,见姜攸宁许久不言,便也微微侧目回首,借着灯笼中的烛光看向了他,轻叹一声,“何况朝中的弹劾皆是直指于你,昨夜骊山的守卫将士亦是再一次截下了关东的刺客。若是定要论其中曲直,元祈,我才是于心有愧的那一个。”

姜攸宁见他神色平静温淡,似有怅惘,一时愣了愣,良久方才轻叹着转开了话题:“只是如今关中内乱初定,西域也仍在用兵,若再去分神清剿这些人……”

“无妨,其实如此看来,朕似乎的确很像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姜昀全不在意似的笑了笑,仍旧循着栈道缓步前行,“有些事情,心思玲珑者皆有目共睹,元祈又何必再避讳?”

姜攸宁摇了摇头:“陛下瑰姿雅量、博学练达,并非刚愎自用之辈,如今或许并非不愿止战,而是不能止战。其实如今……寻个缓兵休养的时机便可。”

姜昀登上了最后一级栈道的台阶,于骊山山巅站定,抬眸远眺着山下的长安城:“元祈原来不曾看过白将军信中的内容——若由车师四国再深入西域腹地,则战线补给得不偿失,故而那里的战事不会再继续下去,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他不曾说出口的是,依靠着此次西征所得的人马物资与将领功勋,昭国朝中诸方势力也能够暂且偃旗息鼓一段时日。

在借由新政彻底消弭国内汉人、诸胡、勋贵、门阀等各方矛盾前,他唯有借战事夺得足以充盈国库的内帑,只是这等饮鸩止渴的方式,当真能够令昭国安然拖延到那一日么?

更何况,除却西域与漠北等得不偿失之地,昭国如今可堪入眼的外敌,也只有大宁了。

姜攸宁心下亦是隐约意识到了他的所思所想,忽道:“饮鸩止渴非长久之计,陛下可有打算?”

姜昀不置可否:“……且先将国内宗室勋贵的乱象平定,再论日后之计。”

“宁朝不比西域,先前攻襄阳便未能轻取,陛下慎之。”

“元祈,我可不曾说过南征势在必行。倘若能令府库仓廪损益相平,自是不必再铤而走险。”

姜攸宁自知方才的谏言虽未必有误,却终归是冒进,便唯有轻叹一声,不再深言。

姜昀亦是不再多言,于是二人一时便皆是默然远眺,在这片幽沉浓郁的夜色之下思索着各自的困局。而山下长安城中的灯火也渐次隐没于寒夜,唯余天幕之上参横斗转,夜阑将晓。

“走吧,时辰不早了,军中还有许多事情须得安排。”姜昀率先回身颔首,举步向山下而去。

姜攸宁不知他心中是否已有了定论,只觉自己权衡了许久也未能窥见一二破局之法,此刻便唯有暂且搁置,举步随着他离开了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