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沉沙> 二百九十五、鼎鼐调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九十五、鼎鼐调和(2 / 3)

到得此时,慕容临方才再次行礼道:“陛下,若要细论此事发端,臣与豫州的陈将军亦曾发觉过些许端倪,或可告知于诸公。”

卫琰颔首:“临贺郡侯但说无妨。”

“谢陛下。”慕容临自是具礼而拜,而后微微侧目,看向殿中众臣,“诸公想必都还记得,去岁南阳赵氏叛乱之时,曾与连环坞匪寇东西策应共同生事,而那些匪寇不知为何,在横江浦之战前便悄然撤兵退往了中原。”

吏部侍郎张鸣当即明白过来,朗声问道:“临贺郡侯之意,是想说边境的那些暴民与他们有关?那些人撤离荆州的行踪的确诡异,但若无证据,只怕也不能妄言吧?”

“张侍郎所言不错。”慕容临轻轻挑眉,复又施施然笑道,“本侯一早便对此心存疑虑,故而在诸事砥定后便及时修书联络陈将军,于此前数月之中在两州边境协同调查了一番。那些连环坞匪寇的确活跃于故颍川郡一带,只是近来似乎与昭国边境的其他江湖势力有了些许摩擦,因而不时向南回避,以至于入了大宁的边境。”

朱明允听得他这番陈词,自是适时地开口道:“此事难办,若是置之不理,则边境百姓恐因此而受到波及,若是妄动兵戈,又难免惊动了昭国的边境驻军。不知依临贺郡侯所见,此中细致之处该如何处理更为妥当?”

慕容临听罢,却是转而向卫琰躬身行礼,道:“依臣之所见,眼下边境乱民之事还当保守处置、静观其变。大宁如今正是鼎力修齐内政之时,若是擅自惊动了昭国驻军引发战事,其间损失便不可估量了。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临贺郡侯所言之事的确紧要,便如此办吧。”卫琰自是应允,却又顺势微笑着问道,“那么,新政一事,想必诸公也暂无其他异议了?”

祠部的周尚书却在此时再次开口:“陛下,边境民乱或为附会,但这数月以来越地臣子对于此事的弹劾却做不得假。陛下若不能及时给予处置,只怕有所不妥。”

卫琰轻轻一挑眉,微笑不语地看向了众臣。

顾宸晏捕捉到了他方才的一线目光,自是不再顾忌,微微侧身看向了周尚书,讥诮道:“陛下适才已有了决断,何须臣等再多聒噪?今日所论原本便是昭国动向与应对之策,不议其他。以往晚辈只知义兴周氏惯于专行越地,竟不知到得如今都督周霆虽是免官远谪,你们倒是连圣断也置若罔闻了。”

殿中已有臣子微微变了面色,而御座之上的卫琰神色却是一如往常。

周尚书听他论及周霆的旧事,一时面上神情微僵,终是顾忌着此事,不敢再咄咄逼人。然而他虽沉默下来,却又有其他出身越地高门的官员朗声道:“周尚书不愿多言,难道我等便不知么?顾御史,这可是你与你的好同窗改的税制,你今日自然是要顾左右而言他,断不会深言你们与越地世家的龃龉。”

“龃龉?晚辈倒也想问一问,你们所谓的‘龃龉’在于何处?为何不展开细说?”顾宸晏却并未被他此刻的话语镇住,反诘道,“不知是在于世家子弟招诱逋亡,还是在于越地巨蠹侵吞公田拒不交还?晚辈知道诸位定是要为自己辩解一二,故而在北上入京前,也抄录了一份越地官府田产与各世家荫户数目的卷宗。诸位若是想细论其中根由,那么我们不妨便令殿中百官做个见证,将那卷宗中的一条条一目目都核验一番。”

度支尚书桓修暗自瞥了一眼慕容临与顾荣的神色,此刻亦是出列附和道:“若是陛下有意彻查,臣自可令度支部的尚书郎们调出新安郡之地今年与往年的税赋记载。依臣之见,与其在此徒劳做口舌之争,倒不如索性辨个明白。届时事起何处,便止何处,如此一来则乱象自息。”

这番话倒是令大多寻衅滋事的臣子略微收了收气焰,周尚书斟酌片刻,似有息事宁人之意:“历朝历代变法改制多有不尽如众人意处,今日我等不过稍加质疑,其意仍在于改过迁善、革旧鼎新,却不知二位因何而如此咄咄逼人?”

顾宸晏却道:“周尚书既知这是‘变法改制’,为何便不明白其中的紧要之处?今日新政可因世家显贵的寥寥微词而废止,若来日再从诸公心意另立新政,而恰有一郡暴徒心生反意,不肯奉行朝廷旨意,却不知又是否需要废止?如此朝令夕改,天子威严又在何处?”

“听顾御史的意思,莫不是想将越地世家的立身所在尽皆夺去?山野渔樵尚知不可竭泽而渔,阁下却要将人逼上绝路?难道昔日未行新法之时,大宁便不曾有过片刻安稳?以蕞尔小民之私利换各方彼此相安,又有何不可?”

慕容临适时地侧目看了过来,眸中的笑意含着几分冰凉:“诸位,今时不同于往日。昭国当下固然调转兵锋直指西域,然而以龟兹弹丸之地,又能顽抗多久?届时江淮以北皆在伪帝囊中,他难道会就此望峰息心,与大宁相安无事么?到得那时,若大宁泥古不化,难道便要以匮乏之府库应对战事么?凡事皆有利弊,自新政推行后,越地府库渐丰百姓安居。诸公又为何不能以世家豪族之一时私利,换大宁数十年之安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