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为皇帝,心思当然是通透。往人群中扫了一眼,众臣纷纷低头,无人敢与他对视。“走,大孙儿,跟爷爷去谨身殿。今儿趁着这朝中重臣都在,咱们也议一议吧!”说完便拉着朱雄英从这些朝臣闪开的通道走了出去。至于其他人?由太子打头其他人全部后面跟随。
只留下诸位皇子和两个皇孙以及先生余诠恭送陛下的声音…
…………
………………
将大孙儿放在龙书案后的软塌上,朱元璋这才背过身子看向殿中的众人。想了想“朴国昌,去搬凳子过来,今儿诸卿都坐下。”
“臣惶恐…”
“臣惶恐…”
“臣不敢…”
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拒绝“你们啊,都是咱大明的支柱。再说今儿啊也不用谈其他的,咱们就说说话,看看这大明以后应该怎样发展。”
见朴国昌已经带着一众太监拿了凳子,这些大臣也就顺势都坐了下来。朱雄英看的真切,都是只坐了三分之一。等他们都坐好了,朱元璋这才继续说“这首先啊,先说最基础的。如今虽说国内还算安定,可傅友德和蓝玉沐英还在云南打仗,算算时间至多十天半月总会有消息传来。”
“这打仗的事,由那些武将操心着,这读书人的事却是当务之急啊!诸卿,你们也都说说想法,这朝中很多事,只靠咱自己可是玩不转,啊?你们说是不是?”
今天的朱元璋可是一反常态,作为开国之君,虽说不是事事乾刚独断,也是霸道非常!很少有这么和颜悦色过。想必是太孙殿下的少年说让他心有感触。其实何止是他,在场的朝臣无一不是心中触动,就连太子也不例外。这些人初听热血沸腾,再细想,都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颇有些壮志未酬的意思。
“陛下,臣觉得太孙今日所言有理。韩国公和李信李大人之言也各有利弊。”
扫了一眼,这站起来的是刑部尚书,开济!这就不奇怪了,这开济本事不大,却最是圆滑。平时很是喜欢察言观色,如果不是因为还算清廉,再加上可用之人从胡惟雍后大部分都杀了,朱元璋也不会勉强用他。这种性子,他不喜。
“你甭给咱打马虎眼!有话说有屁放!怎么着?两头讨好啊?”
声音虽不大听着也像是玩笑一般,可还是吓的开济浑身一抖,这事他本来也就是刷个印象分,让李善长和李信都记得他的好,谁能想到惹陛下不开心了。内心叫苦,偷偷左右看了一眼,见没人愿意给他解围,心中恼怒,不过还是有所顾忌,只能低头不再言语。
“哼!坐吧!我大明不以言罪责!”
“其他爱卿呢?怎么?没人表态?”
“臣,有个提议!”这人是兵部尚书唐铎,为人十分务实。因汤和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与汤和来往还算密切,同时也是朱元璋起兵时的老人。
“今儿臣听了太孙一番言论,心中着实佩服。太孙所言极好,可如今天下学子文武双全不太现实。臣提议,朝廷可增设武举!武举通过者,可委派至各卫所任职。”
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对啊,可以考武举啊!既可为国家输送了人才,又动摇不了当前学子的地位,一举两得啊!至于官位?大明最缺的就是做官的人了!
“臣附议!”李善长第一个站起来行礼!
“臣附议!”六部尚书和其他文臣全体通过。
朱元璋沉默一下,然后笑呵呵的挥挥手“都坐,都坐!这又不是上朝,不用那么严肃!”
“太子,你对这事怎么看?”
朱标连忙站起身,他刚才从头到尾都是只看不发言,现在倒是心里也有了数“父皇,儿臣认为此事可行!不过这武举应该考什么,又是如何考,以及多久考一次!还需要拿个章程出来。”
说完看向坐在软塌上一言不发的大儿子“雄英,这事儿可是你提出来的,你这心里可有什么好想法?”
这可以说的上正儿八经的问策了!殿是谨身殿!朝中文臣基本都在这里了。又有陛下和太子,除了武将不在其中,俨然有了半个早朝的架势。就连起居官也是准备奋笔疾书了,这些想必以后定将载入史册了!当然,最后还是看陛下的意思留或者不留…
朱雄英见爹开始向自己提问了,这腿也不晃了,眼睛也不乱瞟了,本来还圆睁的大眼睛也是半眯了起来。从塌上跳了下来,看着那些大臣,脆声说道“孤虽年幼,却也知治国不易。刚才的武举,与孤心中所想有一些重合,可还不够。”
“孤认为,要想我大明强盛,则必须满足以下两点,一,大力建设官办书院,并鼓励私人书院,束脩不可太多,让每家每户都可读书!”
“二,所有学子应当有个好身体,最少不能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就连孤都听过百无一用是书生!虽说指的是那些秀才以下的读书人,可这些人才是占据了我大明读书人的九成以上!”
“孤不想那些科举落地的读书人,成为家里的负担!而且,如果书院增多,这些秀才也可在书院谋个差事最少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懵了。太孙殿下的想法是好的,他们也知道当所有人都读的起书以后大明肯定会更加强盛,可这太难做到了,基本不可能啊!至于第二点?第一点都解决不了呢,谈什么第二?
“殿下,您可知建设书院需要消耗多少银子?如今我大明税收又为多少?”
户部尚书郭允道站了出来。他掌管着大明的钱袋子,是兢兢业业,扣扣搜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就算这样也是不够用的。经常各部伸手找他要钱,他想躲都躲不了!再加上朝廷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