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天,注定成为许多燕大学子毕生难忘的一场经历。
歌声飘荡在燕大的校园,更飘荡在每一个从礼堂出来的学生心里,他们回味着江弦所讲的每一个故事,回忆着他这篇《理解万岁的内容,那些动人的瞬间让他们此刻仍带着某种感动的余韵。
听了这场《理解万岁,大家对前线将士赞誉的同时,也深深的被江弦所打动。
他作为一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家,却愿意亲赴前线,为将士们发出这样的声音,喊出“理解万岁”的口号,多少人都被他身上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将他也视作自己心中的英雄。
邵峰是一名新社的记者,今天的报告他也在场,并且听了全过程。
“理解精神,应该常驻人们的心灵,成为每个人的人格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和另一名老记者吴克鲁走在一群学生中间,嘴里念叨着江弦在《理解万岁中所说的句子。
“说得好啊,相互之间要增强理解,我们应当做到这一点。”
“老张,你说呢?”
“嗯。”
吴克鲁没有说话,和邵峰一块儿走到车棚底下,骑上自行车。
邵峰收拾着设备,等一切完成,却看见吴克鲁眉头紧锁的思考着。
“你想啥呢?”
邵峰伸出手,在吴克鲁的面前晃了晃,不想这时候吴克鲁忽然来了劲,收起腿,两脚一蹬,自行车嗖一下窜了出去。
“诶?你这是上哪去?”
邵峰见吴克鲁已经窜出去老远,想着他急匆匆的是有什么事情,赶忙也收腿蹬上车子,速度追不上吴克鲁,不得已,平时当宝贝的车子,这时候站起来蹬!
两人驶出燕大的校园,沿着路往新社的团委方向骑去。
“你急匆匆的,家里出事儿了?”
“我去团委找人。”
“找人干啥?”
“《理解万岁这场报告,应该推荐给更多的单位!”
两人说着,来到了京城新社团委的院子门口。
新社就不必多介绍。是我国重要的新闻单位,是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在新社属下,办有《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多种报刊。
影响力极大。
就拿《半月谈这本杂志来说吧。
在80年代,《读者办的最火的时候,他们的发行量达到了两百多万册。
这个发行量听着已经很牛了对吧。
但是在他前面,还是稳稳的排着三部刊物,其中就有新社主办的《半月谈,另外两部分别是农业部主办的《农民文摘,hun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
所以要说发行量,《半月谈可以说是稳稳的占据着国内杂志的龙头位置,不可撼动。
而这还只是新社的一部主办刊物而已。
当然,说起新社,就不得不说和他规格一致的另外一家新闻机构,人民报社。
人民报社和新社都是我们重要的窗口和喉舌。
论资排辈,人民报社比新社晚成立十几年,但人民报社是我dang的新闻机构,新社则是我国的新闻机构,相比较而言,新社地位要比人民报社稍低一些。
这会儿正是中午,院子里格外热闹,穿着各色的确良的记者、编辑们人来人往的不断穿梭。
吴克鲁带着邵峰走到一间办公室,敲门进去。
“副总编。”
“老吴?”
副总编任伟东正吃午饭,抬起头来看向他们二人。
“怎么这个点儿来了?吃了么?”
“没吃呢。”
“那咋不去吃呢?”
“我俩待会儿去食堂看看还有没有馒头,过来找你,是有件事儿要找你商量。”
“你说。”
任伟东吸溜吸溜把面条扒拉到嘴里,扣上铝制饭盒,看向吴克鲁。
“我今天和小邵一块儿去燕大听了一场报告。”
“燕大?报告?”
任伟东一回忆,“是中作协组织的那场?怎么了?现场出了什么意外?”
吴克鲁点点头,“出意外了。”
任伟东皱眉,“什么意外?”
“反响意外的好!”吴克鲁说,“你是不知道,今天这场报告讲完,全礼堂都炸了,学生们都疯了,在那喊‘理解万岁’,掌声就没停下来过,鼓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个小时肯定是有的。”
鼓掌鼓了半个小时?
任伟东惊诧的看着吴克鲁,觉得他这话说的有点儿太夸张了。
一场报告而已,怎么会把听众们听的激动成这样,讲演者讲的得有多好才能讲成这样。
这一听就有点扯淡。
能让听众激动成这样,怎么的,是列宁同志来做的报告?
任伟东先按下心中的狐疑,不紧不慢的喝一口水。
“是谁讲的?”
“是作家江弦。”
“作家?”
任伟东眉头皱的更深了,“老吴,我还是没弄懂,你过来给我说这个干嘛?”
吴克鲁眼神坚定,“副总编,我向您建议,要组织江弦同志在京城开展报告会议,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