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1978合成系文豪> 第128章 青年艺术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8章 青年艺术家(1 / 2)

第128章 青年艺术家

咣当咣当。

京城住了段时日,江琴一家子启程返往上海。

车窗外景色慢慢倒退,边华伟和江琴谈论起家里的变化。

“这才过去一年,家里这改变也太大了,我都不想去上海再跟你过那苦日子了。”江琴开玩笑说。

“我不反对,不过你这俩儿子可不知道答不答应。”

江琴摸了摸儿子的脑袋,“明年回来,老二那四合院应该都修好了,咱们也沾沾光,住住皇城里的房子,我可从没住过那么大的院子。”

“我看那院子还行,应该不用几个月就修好了,等夏天,你带他俩回去住段时间算了。”

“.”

火车驶出去一截儿,边华伟拿起桌上的一份《中青报解闷儿。

一个个板块看去,竟然看到一篇江弦的采访文章。

文章高度赞扬了江弦的先进光荣品质,在各个艺术领域传播改开精神,担当先锋的积极作为,并在最后给出江弦评价:

“他是一位青年艺术家!”

边华伟的眼睛瞬间就瞪圆了。

“青年艺术家!”

北影厂,朱琳捧一份《中青报读了一会儿,眼波流转,“他们给伱的评价还挺高。”

“就是中青报同志们一句评价。”江弦人间清醒,“又不是什么称号。”

“人民艺术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些才是真的称号。

尤其是——

“人民艺术家”。

这是国家荣誉称号,文艺工作者至高荣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享有此项荣誉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三位不同领域的大师:老舍、齐白石、常香玉。

对于这些荣誉,江弦只能先暂时幻想一下,梦还是要有的。

“江编剧!”

“江编剧!”

听到喊声,江弦顺着声音望去,瞥见传达室的同志。

“有个叫李景峰的人找你。”

“景峰来了?”

江弦心里一跳,隐约猜到什么。

快步去到传达室,瞥见人高马大的东北爷们儿坐在椅子上。

“景峰!你怎么亲自来了?”

李景峰呲牙一笑,倒背着双手,走到江弦面前,才把手里一本厚厚的崭新书籍一晃。

“可别骄傲呵。”

江弦接到手中,白色封面,上面以简雅的笔调,绘了一束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右上角竖向写了简体的“芙蓉镇”三个大字,清新明快,其下即作者:江弦。

《芙蓉镇终于问世。

没有书封!

任何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印着自己姓名的新书,都难以克制心底的激动。

此刻,江弦也难以例外,傻笑几声。

“茅老爷子原本题的是繁体的‘芙蓉镇’三字,后来发现不好印刷,老太太便又去找了一趟茅盾,换了三个白话体‘芙蓉镇’字样。”李景峰道。

“茅老爷子和老太太都费心了。”江弦心中一阵温暖。

翻开书页,带着油墨芳香的风扑到脸上,第一页是目录,再往后翻,堪称豪华的四篇序言映入眼帘,巴金、茅盾、沈从文、江弦。

最后才是正文。

背面印有编辑李景峰,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正楷小字。“真好,印的真好。”

“怎么样?要不给对象打个电话?”

“这个不用,我对象就北影厂里的,待会儿拿给她看。”

“原来如此,我说你怎么老守着北影厂。”

李景峰恍然大悟。

两人又聊一会儿,干脆溜溜达达出去,在北影厂院子里转了起来。

“你应该也听说了吧,出版局新出台了稿酬标准。”

“听说了,基础稿酬每千字3至10元,还结合印数稿酬一起支付。”

“嗯,我们人文社也收到了上面的通知,《芙蓉镇的质量没什么问题,社里肯定拿给你千字10块的基础稿酬。”

千字10块!

江弦捧着《芙蓉镇的样书,心里一片火热。

芙蓉镇原稿十九万字,经过一番修改,再带上他那篇作者序,足有二十多万字。

这也就是说,光基础稿酬,他就能拿到两千多块!

“印数稿酬怎么算的?”

“上面通知,印数稿酬是以万册计算,社里面讨论过,打算按每万册2%的印数稿酬执行。”

每万册2%的印数稿酬,也就是说,《芙蓉镇每印刷一万册,就要支付给江弦基础稿酬的2%,大概就是四十多块。

如果能印刷五十万册,等于江弦直接赚两千多块的印数稿酬,能印刷一百万册,江弦直接赚四千多块的印数稿酬。

注意,这只是印数稿酬,还要与基础稿酬的部分结合支付。

听着已经很多了吧。

冷知识,在1958年那会儿,印数稿酬以千册计算,那才真是天价稿费。

“想好拿这笔钱干什么了没?”李景峰在一旁问。

江弦不假思索道:“还房贷。”

“?”

“我买了一院子,还跟别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