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心向陇西
“一前一后,十四万匹绢!”
“这也就罢了,他现在虽然没得到陇右节度使,可却得了陇西县开国侯的爵位,竟然压了节度使一头!”
五月初,随着张议潭的书信送抵凉州,张淮涧与张淮满便不忿了起来。
他们虽然在刘继隆手下当过差,但却并未尊崇过刘继隆。
眼下得知刘继隆竟然在勋爵上盖过张议潮一头,又得了朝廷这般多赏赐,心里自然不忿。
见他二人不忿,坐在主位的张淮深眉头紧皱,将信纸放在旁边,重新用火漆烫好后,这才开口询问道:
“索勋可曾得了消息,有何反应?”
张淮深知道索勋瞧不起刘继隆,故此询问。
负责会州消息的酒居延闻言叹气,作揖解释道:
“听闻他得知消息时,正在城内巡视,抓了一些无辜的番民便鞭挞。”
“防御使,依我之见,再放任索勋胡闹下去,会州的群番迟早会反的。”
得知索勋在会州的所作所为,张淮深眉头紧皱,片刻后才舒缓心情,继续问道:
“那索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向朝中重臣送上各种礼物,听闻朝廷还开辟了多条商道给会州,怎么?没有人口涌入吗?”
“自然是有的,不过索勋一直在练兵,听闻如今已然编练十五个团,拥兵三千人。”
酒居延解释着会州发生的事情,张淮满听后皱眉:“会州没有外敌,他编练那么多兵马是想干嘛?”
“莫不是想要效仿刘继隆?”张淮涧忍不住笑道:
“他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份才干,更何况会州境内连马贼都没有,练那么多兵只会拖垮他。”
众人吃不准索勋想干嘛,索性也就不提他了。
张淮深拿起那封书信道:“阿耶是想告诉我,让我学刘继隆,态度强硬些?”
“防御使,要我说我们早该这么做了!”张淮涧闻言作揖道:
“我河西如今有兵二万,实力是刘继隆数倍不止。”
“倘若您决心驱逐张直方,那张直方必然落荒而逃。”
“届时朝廷见到我们实力,定不敢再轻视我们!”
“没错!”张淮满也站在了张淮涧的观点上。
面对二人谏言,张淮深也犹豫了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叹气道:“这件事,还是让叔父判断吧。”
“相信叔父见过刘继隆在陇西的处境后,应该会变得开明些。”
刘继隆是一个标杆,他让河西众人认识到了唐廷的真面目。
张淮深如今还不是河西之主,他必须征求自家叔父的态度,才能决定是否驱逐张直方。
这般想着,重新封好火漆的书信,也经由轻骑手中,朝敦煌送去。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在春耕结束后,将那些牺牲将士的烈属接到了狄道城。
狄道城因此人口增加到七千余人,而城外的水渠、水车、堰堤等工程也早早落幕。
八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各州县的春耕文册也如雪般飞来。
“八十万亩耕地,其中有二十四万亩小麦,下个月就能收获。”
“此外,还有四十万亩刚播种的粟米,以及六万亩豆和十万亩麻。”
“再过五个月,这些东西就都能收获了,不过刺史您为什么要种这么多麻?”
衙门内堂中,张昶面露不解,而刘继隆则是在内堂的书房里撰写书册。
面对张昶的不解,刘继隆解释道:“我们的牧群现在还太少,能作为商品拿出手的,只有麻布。”
“十万亩麻,差不多能产出十二万匹麻布,能以三百钱卖出,换回三万六千贯。”
“京畿、关内的物价太贵,我们可以把麻布贩卖京畿,而后收复成武二州,去剑南道买卖货物。”
刘继隆话音落下,不多时门外便响起了一道声音:“刺史,狄道第三团第二旅旅帅陈瑛求见!”
“进来吧!”刘继隆应了一声,随后看向张昶:“看,说到货物他就来了。”
说罢,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而后便见到陈瑛走入书房内。
“陈瑛啊,坐下说话吧。”
刘继隆交代一声,自己也坐回了位置上,随后才道:
“我召你来,主要是想让你在秋收之后,为陇西去京畿贩卖麻布。”
“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考考你。”
军中没有什么善于经商的人,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在了陈瑛这个在长安待了半年多,结识了许多商贾的小年轻身上。
“刺史请出题。”陈瑛倒也不怯场,这让刘继隆很高兴。
整理了一下心情,他这才开口道:
“你这些日子也看过临渭二州的情况了,若是现在给你十万匹麻布,你觉得你要怎么做,才能解决二州的问题?”
刘继隆这题目很宽泛,不仅涉及到了买卖货物,还涉及治理地方。
闻言,陈瑛略微思索便开口道:“十万匹布若是运往关内道贩卖,起码能卖出四万贯。”
“拿上这四万贯去买牧群,驱赶向南,贩往京畿道,则可到手五万贯。”
“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