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169章 貌合神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9章 貌合神离(1 / 4)

第1章 貌合神离

“哔哔——”

“呜呜呜……”

黄昏下,大火照亮了渭水河谷两岸。

一千五百余名存活下来的将士目光望着篝火堆,望着躺在柴堆上的昔日袍泽,不少人都感觉到了酸楚,忍不住啜泣起来。

“牺牲的兵卒数量是九十八人,把他们的生平和姓名、籍贯都记上。”

“等我们收复了渭州,带着他们的骨灰回临州去,我要在临州为他们修功德碑……”

火光下,刘继隆用沙哑声音说着这番话,陈靖崇、尚铎罗四人站在他身后,将眼睛藏在铁胄下。

大火燃烧了半个时辰,刘继隆亲自带人收集了他们的骨灰,封存在陶罐之中,小心翼翼的放在了马车上。

一百精骑与一千多名民夫、马车在旁边候着。

随着最后一个骨灰坛放好,刘继隆来到了队伍中。

“兰州第十二团校尉窦斌!”

“末将在!”

刘继隆停下脚步,目光复杂看向眼前二十出头的年轻校尉。

“安全把弟兄们的骨灰和文册带回狄道,在狄道城外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他们下葬,不要太远,以后我们还会去看他们……”

“末将领命!”

窦斌站得笔直,而刘继隆见状也朝他作揖。

窦斌不卑不亢的回礼作揖,刘继隆则转身离开了此地。

“渡河……”

随着他一声令下,六百精骑及八百甲兵,一千新披甲的新卒及四千民夫开始渡河。

与此同时,陈靖崇也带着百余精骑,押送被俘的七千多口百姓返回渭源。

刘继隆带兵往十余里外的襄武县赶去,赶在亥时21点前抵达了襄武,但这次的结果与上次渭源一样。

坐落河谷盆地的襄武县,此刻城门大开,藏于黑暗之中,唯有点点火光。

刘继隆派张昶带精骑侦查,不多时张昶策马返回作揖:

“刺史,城内只有一百多名躲藏起来,不肯和鲁褥月他们逃往陇西的百姓。”

“弟兄们看过了,官仓和府库都被搬空了,许多百姓家中连锅碗瓢盆都来不及带走。”

“按照那些百姓所说,鲁褥月他们昨夜便连夜往陇西撤去了。”

“从襄武往陇西不到三十里,估计他们已经抵达陇西,准备构筑城防了。”

张昶将自己探查到的所有情报一一说出,刘继隆听后颔首:

“大军入驻襄武,明日拔营前往陇西。”

伴随他开口,陇西大军开始入驻襄武县,而作为渭州治所的襄武,其城池规模自然不用多说,比之河州抱罕也不遑多让。

襄武位于渭河南岸的河谷盆地,东西宽四里,南北长近三十里,是后世陇西县所在。

仅仅这处河谷,便足够耕种三四十万亩耕地,更别提从渭源往襄武这一路上的许多河谷平原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总算将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草草休息了一夜后,他留下一千新卒驻守襄武,带着六百精骑与八百甲兵、两千民夫继续向南边的陇西县追去。

从襄武往陇西赶去,先后经过宽阔再到狭隘,再到宽阔,再到狭隘的多种地形。

在通往第一处狭隘处时,刘继隆便通过塘骑得知了前方渡桥被损坏的消息。

渭河在襄武境内向南流去,而襄武在河西,陇西在河东,如果要前往陇西,只能通过这处渡桥。

现在它被损坏,而更糟糕的是,渡桥是南北一起被损坏,这等于陇西军需要自己新建一座渡桥。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耐着性子让人新建渡桥。

在他修建渡桥的同时,距离他十五里不到的陇西县,尚延心和鲁褥月、折逋讳三人已经集结了所有的兵马,并向秦州派了数支轻骑。

渭州陇西县,本是汉代的豕原道,多次被废为镇,可见地势并不适合设县。

哪怕勉强设县,单是县城便占据所处河谷平原大半面积。

正因如此,当鲁褥月他们带着襄武的人口来到陇西后,整个陇西县以南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

妇孺留在营帐内,而四千多番丁和三千多壮奴却被征召前往了陇西城西北方向。

那里是襄武通往陇西的官道,从陇西北门向北走一里,便是一处宽不足二百步的狭窄处。

不过走过这处狭窄处后,北边则是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二里的耕地。

只是可惜,这片耕地因为陇西人口逃亡而荒废,如今陇西好不容易涌入近两万人口,结果全是为了逃亡。

“堑壕必须掘的够深,把所有石头都给我垒砌到城墙的墙基!”

“都别偷懒!”

“想活命就快点干活!!”

陇西县北门外,近七千男丁在此劳作。

他们将河道的河石运走,将北门外不算宽阔的平地掘出无数堑壕。

经过大夏一战,鲁褥月他们意识到了陇西军投石机的厉害,因此命人所有可以作为投石的材料,将这些材料运抵城墙下,夯筑成墙基。

“驾……驾……”

北边,一支哨骑由北向南疾驰而来,他们冲入陇西城内,不多时便来到衙门面前下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