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女生耽美>修真笔记摘录> 第53章 佛修与道修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章 佛修与道修2(1 / 2)

4

修性炼神作为修行者的核心追求,历来被各大宗派所重视。其中,唯识宗以其对心性认知的深刻剖析,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将人的心识层次细致地划分为八识,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阿赖耶识的深邃奥秘,为修行者揭示了一条通往内在清净与智慧的道路。

一眼识,是视觉感知的源头,它让我们得以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二耳识,则是听觉的门户,使我们能够聆听世间的万千声音。三鼻识,关乎嗅觉,它让我们嗅到世间百味。四舌识,是味觉的体现,它让我们品尝到酸甜苦辣。五身识,则是对身体触觉的感知,让我们感受到冷热痛痒等种种触觉体验。这前五识,作为人类与世界接触的直接通道,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然而,真正深入人心的,是第六识——意识。它不仅是前五识的集合与加工者,更是我们思维、判断、记忆与情感的主要载体。意识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指挥官,在心灵深处指挥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然而,正是这位指挥官,有时也会成为我们修行路上的绊脚石。因为意识中的执念、妄想与杂念,往往会阻碍我们看清真相,导致我们在轮回中迷失方向。

在六识之后,唯识宗进一步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心识——七末那识与八阿赖耶识。末那识,又称“我执识”,它执着于“我”的观念,将一切与“我”相关的经验、情感与认知都视为自己的私有物。这种执着,正是我们产生分别心、妄想与痛苦的根源。而阿赖耶识,则如同一个无尽的宝库,它储存着我们生生世世的业力与记忆。在这个宝库中,既有染污的部分,也有清净的本源。

阿赖耶识的染污部分,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障碍。它源于我们的执着、妄想与杂念,这些负面的心理能量在阿赖耶识中沉积,形成了轮回的动力。然而,在阿赖耶识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份清净的本性。这份本性,如同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它不受时间、空间与因果的束缚,始终保持着恒常不变的状态。这份清净的本性,正是我们修行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唯识宗看来,转识成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将前七识中的执着与妄想转化为智慧与慈悲。当我们的心识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时,阿赖耶识中的染污部分也会被逐渐清除,露出其清净的本源。这时,我们便能真正领悟到“如来藏”的奥秘——那个在轮回中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个众生皆具的佛性。

禅宗作为佛教的另一大宗派,对如来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禅宗认为,如来藏就是众生内心深处的那份清净与智慧。它无需外求,只需通过修行,打破内心的执着与妄想,便能直接领悟到这份本性。因此,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通过直观自心,认识到自己的佛性,从而成就佛道。

然而,在南传佛教中,对如来藏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南传佛教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并没有所谓的第九识阿摩罗识。他们认为,轮回并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主体,所轮回的,只是我们的执念与细微的第六识。这些执念与第六识在阿赖耶识中沉积,形成了轮回的动力。因此,南传佛教强调通过修行,破除这些执念与妄想,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若用八识理论来解释南传佛教的观点,可以认为他们更侧重于破除末那识的执着以及末那识在阿赖耶识中的污染。通过修行,他们希望清除这些污染,使阿赖耶识恢复其清净的本源。虽然南传佛教并不承认如来藏的存在,但他们的修行目标,与唯识宗追求转识成智、领悟如来藏的本质是相通的。

5

归根曰静复命曰常。

常:生命之常态,宇宙之法则

“常”,在道家思想中,是指宇宙万物运行不变的规律,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状态。它超越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换,是万物生灭循环背后的不变法则。《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常道”,便是指那超越言语与概念,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理。将“常”应用于人性,则是指人内在那份不受外界干扰,始终如一的纯真本性。这种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生命最纯粹、最本质的状态,它引导我们回归自然,顺应天道,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归根曰静:回归本源,宁静致远

“归根曰静”,源自《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指万物最终都将回归其根源,达到一种静谧、平和的状态。对于人来说,这个根源便是我们的先天本性,是未被后天欲望与杂念所污染的纯净之心。当心灵回归这份静谧,我们便能洞察生命的真谛,明了宇宙的运行规律。静,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凝聚,一种对外界纷扰的超脱。在静中,我们得以反思自我,净化心灵,从而恢复生命的活力与智慧。

复命曰常:重生之本,回归常态

“复命曰常”,意即恢复生命的本真状态,是回归“常”的过程。在道家看来,人的生命由“道”赋予,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清静无欲。因此,真正的生命常态,应是顺应自然,无为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